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古典诗学在诗学史研究、诗学文献研究、诗学个案研究、诗学流派与社团研究、文化诗学研究、地域诗学研究、接受诗学研究、诗学范畴研究、诗学学术史研究、域外汉诗学研究十大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或可见的成绩。这标示出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强劲态势 ,也预示了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在本世纪前几十年间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
刘文 《求索》2007,(10):189-191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3.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4.
杨莉馨博士的新著《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系统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过去二十余年的接受过程,无论是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还是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都堪称一部具有独特学术贡献的著作。该著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深厚的理论背景与深入的比较研究相辅相成、谨严的梳理与精当的评析有机结合、鲜明的本土意识与温暖的女性关怀彼此渗透。  相似文献   

5.
黄伟 《求索》2004,(10)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旨在建构“普世诗学”。为此 ,厄尔·迈纳探讨了建构“普世诗学”的通约和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普世诗学”的建构既是西方比较文学发展的结果 ,也是西方全球化进程中“普世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进程 ,文化冲突的加剧和诗学民族主义情结的滋长 ,“普世诗学”的建构虽然面临语言、诠释等困难 ,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普世诗学”终将建立。虽然厄尔·迈纳最终未能建构一个清晰的“普世诗学”体系 ,但是 ,比较诗学研究的普世性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休姆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比较陈登钱钟书先生认为: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即所谓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①。这种比较正因为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中西诗学的比较要求跨越中西文化之间的鸿沟去发现其差异性和共...  相似文献   

7.
语言叙事始终是困扰西方知识界的理论难题.无论是德里达式以符号游戏截断语言指涉,还是福柯式以话语结构置换文本叙事,后现代历史诗学都无法避免其所固有的表征危机与理论偏执.新历史主义在对历史终结论的认识论批判中提倡从传统社会史到泛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使历史诗学在文化研究的关照下突破文本主义牢笼而实现文化与文本的形式对话和阐释共鸣.  相似文献   

8.
语言哲学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领域,从20世纪初建立以来的西方语言哲学逾百年,其间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形成了若干语言哲学流派,也发生了多次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当代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重点梳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三次转向:语言本体研究上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语言转向、语言跨学科研究上的认知转向,以及语言研究单位上的语篇转向,显示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转向对语言研究有着重大影响。每一次的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都是反映人类对自我的逐步加深,并掀起了新一轮的语言研究高潮从而对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为我们从事语言研究、逼近语言现象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诗学与民族志实践,对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具有重要的启示。少数民族典籍外译最具操作性的途径是由懂汉语和外语的译者与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合作,以汉语为中介语进行翻译,并把充实的民族志背景信息融入其中。民族志诗学提倡的"可表演性",使译本保留原文本的"活态"特征,对少数民族典籍外译的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思想工作》2009,(7):23-23
毛力群、周伟红在《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根据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得出了语言是一种媒介环境的观点。主动性的角色、人的延伸的认识也将促使语言的研究方向或者焦点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对语言研究的丰富和拓展,是研究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在新的研究取向上,以下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加大比较研究,在注重语言共性研究的同时更注重语言的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晓萍 《求索》2011,(4):213-214,53
琳达·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她的诗学研究涉及了多个艺术领域和具体的艺术形态,视角独特,论证深厚有据。不仅如此,最近几年,她还与自己的丈夫共同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歌剧研究,并将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研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如跨学科研究法、夫妻合作式研究模式引入到歌剧研究中。本文除了对哈琴的歌剧研究作了初步介绍外,还对当前国内外有关哈琴的学术研究作了初步回顾。  相似文献   

12.
严平 《理论月刊》2007,(4):142-144
刘勰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言文观,并对传统的言文观作了新的解释,使之走向了纯粹的诗学。在对语言的宏观观照中,刘勰开辟了文人现实功利之外的新的精神家园;在对语言外在修饰的探讨中,刘勰树立了文章语言的新标准;在语言文采形成产生的阐释中,刘勰肯定了文采和风格的独特审美性。刘勰言文观的诗学转换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未来主义诗人“无意义语”诗歌的提倡,俄国形式主义者区分了诗歌语言和实用语言.在他们看来,诗歌语言是一种自足的语言形式,而不指向外在于诗歌的事物或观念.以穆卡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结构主义者进一步认为诗歌语言的组成成分构造了一个“语义结构”,是语义结构而非外在于它的事物构成了诗歌.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学,可以发现古典中国诗学立足的是语言工具论,而不是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侯传文 《求索》2005,(2):149-151
泰戈尔诗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与 西方诗学的对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学习借鉴、文化输 出、比较研究和反思批判等,都是对话,其中的文化输出既 是反对文化殖民化的民族主义的话语表现,又是实现东西 方真正对话的诗学追求。这样的文化输出所体现的文化 “送去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知性诗学西风东渐,"知性"成为建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现新诗发展品格与途径的重要概念。中国现代诗歌以其"忠实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知性与情感高度融合的精神,体现出区别于西方的独立民族品格,彰显出区别于西方知性传统的另一些实质性问题,穆旦的"新的抒情"正是这一诗学追求的最高体现。评论界对其研究仅停留于穆旦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对其晚年"新的抒情"之延续与发展,并无实质性研究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所标举的理想人格系统中,"豪杰"是一种带有雄壮伟岸气质和豪迈色彩的人格类型。它以居仁由义为底蕴,呈现出刚毅劲健、独立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明清易代之际,为时势所激,豪杰向慕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黄宗羲积极践履其豪杰理想,将豪杰精神寄寓在毁家抗清、著书立说的英雄壮举之中。其大力标举反模拟、求创新,倡导"元气"铸就风雷之文,发掘诗文的补史之功以及借传奇笔法表彰故国志士遗民的诗学主张,均彰显出激扬飞越、开拓创新的豪杰情怀。考察黄宗羲的豪杰诗学,对理解清初的诗学特点及其转向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领袖人物葛林伯雷的"文化诗学"思想,对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启示我们,应该从古代诗学与政治话语背景、古代诗学与原始民俗宗教、古代诗学与民族文化语境、古代诗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粘连关系四个层面,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研究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它具有广阔的领域 ,但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个人思想问题。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就必须使思想政治工作有魅力 ,给教育对象带来美的享受。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 ,取得解决思想问题的预期效果。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艺术。一、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人们的感知、情感和思想等内心活动 ,都通过语言表现在外 ,因而语言是实际沟通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