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外"游历"与经学接受是晚清新型知识分子特殊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和表征。王韬、黄遵宪在亲身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开始反思和怀疑通经致用的晚清"今文学"价值阐释模式,并且对其表现出一定的疏远与拒斥立场。在海外"游历"和经学接受的双重视阈中,王韬、黄遵宪的诗学观念在脱离传统束缚后于"见闻"中体现出较为开放的现世意识与进步理念,进而为晚清诗学的演变开启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面向,成为中国古代诗学近代转换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詹澈前期多写叙事性长诗,以台湾本省籍农民、外省籍老兵、原住民为主要刻画对象,呈现一幅各族群民众融洽互爱、共生共存的图景。其于叙事中包含较多抒情成分的“叙情”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诗学渊源。近期创作则更多转向“感悟”,而“感悟”也正是中国诗学区别于西方的“分析”的最具独创意义的艺术手段。诗人以台湾东海岸奇特的草木鸟兽和山岩海礁为重要描写对象,通过移植生命于物象和时空伸缩,追溯亿万年前的悠渺时代或海升陆沉、板块碰撞等巨大空间运动,表达对大至宇宙天地,小至庶民生活的诸多问题的关注和感悟,特别是对原住民文化和生命情态有着深切感受和把握。詹澈诗作堪称中国新诗发展富有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徐立钱 《求索》2010,(3):187-188,209
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穆旦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穆旦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穆旦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穆旦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侯传文 《求索》2005,(2):149-151
泰戈尔诗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与 西方诗学的对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学习借鉴、文化输 出、比较研究和反思批判等,都是对话,其中的文化输出既 是反对文化殖民化的民族主义的话语表现,又是实现东西 方真正对话的诗学追求。这样的文化输出所体现的文化 “送去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中间阶层既具有一般社会中间阶层的历史共性,更具有中国独特的发展逻辑,并在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文化品格、阶层意识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发展特征,从而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区别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分不开的.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凸显其实践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交融凸显其民族性;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借鉴凸显其时代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积雷 《理论月刊》2006,(9):121-123
作为后期新月诗派重要成员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三十年代的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她的诗上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外应世界诗艺潮流的变化,融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艺于一炉,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色彩,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魏建国 《思想战线》2011,37(5):58-61
范式体现为某一共同体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共同接受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与方法,其对该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基石性作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法学与法治对全球化的反应却相当滞后与迟钝,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多是如此。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法治和法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强势"民族国家"化。尽管"民族国家"范式曾对近代西方的法学与法治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其局限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建构一种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主义"法治范式,既是全球化时代法学所不能回避的,同时也会对全球化时代诸多问题的化解与解决开放出新的思路与契机。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对当代中国的研究是具代表性的西方知识界当代中国认知,既能体现出西方学界数十年来对当代中国的认知趋势变化,又具备其突出的自身特点。史景迁的当代中国认知背后呈现出鲜明的"识古鉴今"逻辑线索,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其认知亦表现出从警觉担忧到审慎乐观的动态发展趋势。同时,史景迁还通过其特有的大众影响力对西方公众不断传播当代中国形象,展望中国未来。通过考察史景迁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与传播,我们能够获得通过"他者"反观自身的契机,同时对于当下历史语境中我们如何更好地阐述自身也具备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少芳 《青年论坛》2008,(3):122-124
孙犁边缘化选择在叙事艺术上的表现为“白描-烘托”的表现手法、诗化意境的营造与抒情氛围的渲染、叙事视角的现代性与包容性三方面。孙犁不仅继承和传扬五四新文学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优良传统。这就使得孙犁的创作脱离了时代主流文学的通俗化面目,以诗情画意的描绘区别于那种农民化的艺术品位,呈现出一种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具体语境的现代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是否存在、有何特征、能否以及如何为其它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存在广泛争论;这种争论表现出了明显的西方中心论、选择性、意识形态化以及自我封闭倾向等特征;这种争论告诉我们,要在系统梳理和完善中国道路发展路径与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揭示其演进逻辑与历史必然性,在历史文化传统、外来有益成果和现实心理需求的多元整合中指出新的方向,使其能够从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探寻中国道路的国家与国际文化价值认同,使中国道路在为未来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尝试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与王士禛所作的论诗绝句组诗,都是论诗绝句发展史的关键性作品之一。对元、王二人论诗绝句进行综合比较,可以发现二人不同的诗学主张,以及相同的诗学内涵:他们都针对时代文风的弊端指出另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又都对论诗绝句体裁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二人论诗绝句均以唐诗为典范,元好问侧重"诚""雅"之论,王士禛则秉持"神韵"主张,并分别体现出"鉴必穷源"与"圆鉴区域"的诗学批评特质。同时,元好问与王士禛论诗绝句中的"诗史研究法"又不宥于历史与历时,包容差异和对立,对当下传统文化的建设亦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印英 《求索》2012,(11):254-255,235
别于民乐和俗乐礼拜式音乐的西方古典乐派,其创作基于欧洲主流文化,植根于西方文艺传统。中国古代乐舞集东方乐诗、民舞于一体,在击拍中叙事,在雅颂中抒情。欧洲古典乐派与中国古代乐舞虽源出异域,但多有同质性律动。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看,两者萌发均着宗教之胞衣;从艺术发展史脉看,崇善颂圣是恒长之主题。  相似文献   

15.
杨莉馨博士的新著《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系统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过去二十余年的接受过程,无论是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还是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都堪称一部具有独特学术贡献的著作。该著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深厚的理论背景与深入的比较研究相辅相成、谨严的梳理与精当的评析有机结合、鲜明的本土意识与温暖的女性关怀彼此渗透。  相似文献   

16.
《前进》2017,(9)
<正>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纲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所在。省社会科学院作为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当前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  相似文献   

17.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对党员一以贯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党忠诚"提出新的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全体党员继续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以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组织力量。  相似文献   

18.
漠视学理诉求,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问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思想局限。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通俗化、具象化、生活化的问题,理论的彻底性和发展性显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彻底的理论"要求这种价值体系应当抓住事物的根本并满足人们的需要,"发展的理论"体现的则是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这两个学理诉求,需要将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产生的时代问题作为基本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派生出种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悲剧思维模式。"大团圆"的改良模式以非悲剧形式直接消解了现实的悲剧性,体现出中庸和谐的中国文化精神;"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回归模式以亚悲剧形式既肯定情又维护礼,体现出克己护礼的传统文化观念;"光明尾巴"的升华模式以准悲剧形式对悲剧性既有认同又有悖离,体现出美善相济的民族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不断展开,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新的认识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同时也客观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社会20多年来发展的新变化。在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前两步战略目标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对于在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