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菲 《工会论坛》2011,(5):147-148
人们常以“慷慨”二字来形容曹植的诗风。诚然,曹植的诗歌是志深笔长、梗慨多气的建安诗歌的典型代表。然而,在曹植后期的诗作中,慷慨之气的背后常常充溢着一股深沉凄凉、无可奈何的孤独感。正是这样的孤独感,使得曹植的诗歌显现出内向化特征,更多地表现心灵深处的体验,因而使作品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沉悲壮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建安七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七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诗歌、赋、散文的熠熠星光虽历经千年而愈加辉煌的原因在于建安七子作品中的时代共性与人文光芒。文章将从建安七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对建安七子作品的共性加以分析,以期对后世研究提供进阶之级。  相似文献   

3.
马骏 《工会论坛》2009,15(5):141-142
文学与史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而在当今叙事学的研究中,文学和历史的这种紧密关系体现的则更明显。刘知几的《史通》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堪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都不是封闭、孤立的,它们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史通》叙事理论的研究,跨越了文学和历史、文学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界限。由史书叙事的需要,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史书著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理论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叙事文学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景观与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从政治文化视角来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抗日战争改变了诗人们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这一时段的诗人、诗风和诗体的面貌,较之战前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数不少的诗人们走出了纯艺术的象牙塔.在诗坛上,现实主义诗风占据主潮地位,而抗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诗歌体式,也因抗战的分阶段性、分地域性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纪游文学也像其他文学一样,同样是一种文学现象.纪游性质的文字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诗经》.就古代散文来看,先秦西汉已经是成就辉煌的时代了.但是,真正称其为“纪游文学”的完善的作品,却尚未形成.“纪游文学”完整作品的出现,应该是从汉末建安时期的骈文开始的.其次是以山水为表现内容的诗赋作品,在东晋才开始实现出来.确切地讲,“纪游文学”完整而独立地出现,应该是在唐代.其代表作家,首推元结.实际上他已开纪游文学之先河.而后,真从做出贡献的是后来的韩愈、柳宗元,其作品已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政治性,在艺术上继承发扬了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汲取辞赋骈文的描写技巧,使“纪游文学”具有了空前的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期,是中国诗歌迅速发展的时期,建安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建安诗人对音乐情有独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也形成了较高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郭璞的总体文学成就、诗歌、赋等作了颇多评论,值得关注。本文结合郭璞《游仙诗》对前两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文学独领风骚。曹操作为魏的领袖,他的人格魅力和胸襟气魄体现在正得失、有胸怀、重人才、好文学四个方面,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建安文学,并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浙西六家诗钞》是一部清代道光年间刊刻的选辑浙西六位名家诗作的清诗选本。选家吴应和和马洵在该选本中通过序跋、小传、评点等形式表达了宗宋为主、兼采唐诗的诗学倾向,具体体现于选家对"浙西六家"的评价、对具体诗家诗作的点评以及时人对钱载诗风的不同解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语言艺术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揭示人性和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仅此三者就足以解说莎士比亚戏剧何以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尤其是他的作品对人性之善与美的歌颂,以及由此而生的向善、向上、向美的感召力,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是一种丰厚的人文滋养与艺术陶冶。2014年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在这样重要的年份,我们无疑应该说说莎士比亚这位"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相似文献   

11.
庐隐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和现代悲剧女性群体形象塑造的代表 ,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她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一代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人生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富二代”现象的剖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二代"在2009年多项事件的争议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回顾过去的一年,"富二代"毁誉参半。他们一方面几乎成了花天酒地、任性、冒险、毫无责任感的代名词,从一些媒体报导上看到多是"飙车"、"烧钱"、"炫富"等负面形象;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新财富阶层的有生力量,"富二代"中也不乏有许多的楷模,充满活力和智慧,对挑战毫不畏惧。而这些生来就金贵的"富二代"能担当社会传承的大任吗?不光富爸爸们肚子里满是问号,全社会也是疑虑重重。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社会之表,社会是法律之里。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看,民俗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民俗蕴含着法律的因子,民俗是法律之源,法律是民俗之果。瑶族《石牌律》和苗族《汤粑理词》是一种重要而有趣的中国乡村民俗,也是一种作为"他者"的法律。笔者以上述两个民俗作为"深描"对象,通过民俗阐释法律,通过法律阐释民俗,探讨"差序的法律"仪式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希望对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检察机关办理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践来看,口供常常作为贿赂案件侦查的突破口,没有口供,不仅侦查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无法立案,口供证据因其在"一对一"贿赂案件的重要地位而被称为"证据之王"。近些年,也有学者对检察机关"口供至上"的办案理念提出质疑,认为在侦查"一对一"贿赂案件中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忽略了案件其他证据的获取,容易导致错案、犯罪嫌疑人翻供等问题;更有检察机关提出了完全排除口供证据的"零口供"办案理念。针对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一对一"贿赂案件中出现的"零口供"与"口供至上"的争议,应从"一对一"贿赂案件口供的特点入手,认真研究我国目前侦查中口供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灵一、灵澈是大历诗僧的代表,他们的诗歌禅意浓郁而深远,其创作对禅诗的兴起及清寒幽寂诗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诗学体系,原因在于:汉字象形性和表意性特征促使人们形象思维发达而短于抽象思维;天人合一的一元化世界观使人们没有把诗歌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考察;农业文化是人们注重自然形象关注意象的现实原因,它强化了天人合一的一元化世界观;魏晋南北朝时,文学被限定在诗、赋而排斥富于叙述性论述的经、史、子,从而限制了诗论家的视野;唐以来科举重诗歌创作,加上禅宗思维,影响了诗家和诗论家对于诗歌的看法;刘勰《文心雕龙》论文的逻辑性而没有得到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批评样式而出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其理论建构必须围绕文学的本质、功能与价值而展开,这是文学批评学科建设自身逻辑展开的要求。伦理学批评的出现与后续发展既要考虑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的现状,也要指明它们应该发展的方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回应了“文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的科学论断,而对于伦理道德状况的认识也最终将服务于我们自身生活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解放,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历史发展正确方向,于是,"人性解放"也往往成了历史进程中的"正能量"和历史评价的褒义词。然而,历史亦已证明,人性是复杂的,因而并不是所有的"人性解放"都是积极和进步的,或者说,人性的解放有时也有负面效应。在文学领域里,审美的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愈是经典的作家往往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评判,其创作之超乎凡响的"经典性"往往来自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人性解放"背后的"负能量",并用审美的方式表达此种背景下人的躁动不安的心灵。威廉·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中的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动态关系。表现主义美学提出了"艺术即表现性形式--抽象"的理论,并认为形式与抽象是对立对应的概念,两者共同担负文学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体性》是刘勰专论文章风格的篇章,篇中将文章风格划分为八种,并指出每种风格的特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体性》篇文字,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它明确了文章风格讨论的前提是作家的性灵文字,指出了作家个性对文章风格的决定作用。但是刘勰所界定的文章八体并不能涵盖所有文章的风格类别,它们只是文章的风格倾向与大致的类别而已;作家个性中蕴涵的人格因素对文学风格的重大影响无疑赋予了《体性》篇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