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不真实的案例并不少见。其中,以导向性失实居多,并以其隐蔽性、普遍性而危害巨大。新闻导向性失实损害了新闻的基本原则、媒体的公信力、新闻事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防止新闻导向性失实,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正确的新闻原则,并要在具体的新闻实务中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
公安工作中的信息经过公安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的传播,常出现信息失实现象,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包含了归因、注意、态度、新闻逆反心理、从众、近因效应等心理现象。因此,公安机关应从增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掌握纠正信息传播失实的最佳时机、加强立法普法工作、有效利用积极舆论、加强与媒体合作沟通等多方面应对信息传播失实现象。  相似文献   

3.
法律真实与新闻真实的矛盾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媒体往往因“失实”而败诉,关于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矛盾冲突以及新闻真实的特性探讨媒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对新闻真实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新鲜的见闻,是人们对新近发生事件通过口口相传或是通过特定媒介所进行的客观描绘。新闻必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发生了诸多变化,问题也随之而来:新闻真实性受到威胁,一些报道中出现了许多失实现象,有些媒体为增加收视率,哗众取宠,不惜炮制假新闻,一些媒体的文体报道领域假新闻更是泛滥成灾,让人们防不胜防。面对今天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传媒,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该相信谁?又能相信几分?传媒的公信力何在?  相似文献   

5.
在诽谤诉讼中,媒体报道失实的侵权责任主要应由言论主体承担,媒体只承担过错责任。新闻真实不等于客观真实,认定报道失实侵权的构成应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报道与名誉权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实际上是根据新闻报道和人格权保护的价值,合理地确认各自权利边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47年,《晋绥日报》自发掀起的反“客里空”运动。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对新闻失实现象进行检查和纠正,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一自下而上发起的运动。是延安整风运动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教育的继续和发展,不仅奠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住,还使“客里空”一词成为中国假新闻的代名词延续至今。现在,距离当年《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已有60多年了,而“客里空”依然猖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反“客里空”运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原告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诉被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认为: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同时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判断某一个新闻机构是否由于其不正当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导致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名誉权时,应以其所报道的内容是否严重失实,评论是否公正,是否造成了他人人格受损、社会评价降低等事实为标准.  相似文献   

8.
对涉外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不仅关乎我国的社会治安管理,还涉及我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形象,此问题若得不到科学、合理、妥善的解决,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公共危机和社会舆论危机,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形象。在涉外群体性事件中的舆情控制对策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坚持以政府为核心、新闻媒体与网络为主要阵地的基本战略,利用事件现场管理、举行新闻发布会、引导网络舆情与失实报道处理的方法,对涉外群体性事件中的舆情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媒体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工具,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应始终站在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正确发声。表达党的意志,阐发人民的意愿。依靠正能量的舆论监督,显效扬善抑恶。社会上有许多丑陋现象,都因媒体的介入,积极发挥正确的舆论监督作用,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媒体舆论的监督的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越来越被广大群众看成信赖"媒治"。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假新闻"、"失实新闻"、"炒作新闻"、"讲价新闻"等行业败坏事件,不断重创媒体的公信力。也反映出了部分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沦丧,毁损党的新闻事业神圣。减失新闻媒体的负向效应,就得严格规范,让媒体去正确发声,禁绝违规发"假志"、"滥声"、"私声"。  相似文献   

10.
公司登记失实的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信赖公司登记内容的债权人的利益 ,而我国现有法律对公司登记失实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规定存在严重缺失 ,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公司的设立人、支配者、验资机构、登记机关都参与了公司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并分别或共同对公司登记失实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他们应根据不同情况就公司登记失实对第三人产生的损害承担分别、连带或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1.
涉法新闻报道作为司法与传媒的交界领域,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和贯彻还存在缺失和不足。随着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媒体技术,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对司法的影响与日俱增,涉法新闻报道领域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无视与侵犯已日益成为影响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文章聚集涉法新闻报道中涉及无罪推定原则的情况,讨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应用无罪推定原则和背离无罪推定原则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尝试从涉法新闻报道的规制角度,探讨如何在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前提下形成新闻报道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尊重无罪推定原则,需要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确保司法透明,对涉法新闻报道应当依法进行规范,可以通过立法授权司法机关对新闻报道案件情况加以限制,还需要赋予法院对其审理案件相关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制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证券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方面 ,它同其它品种的新闻报道一样 ,要求具备真实、客观、及时的特性 ;另一方面 ,又有其它新闻报道不同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权威性、完整性、实益性应当成为当今证券媒体重要的有别于其它新闻报道的追求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真实与否、真实程度如何,不同事实有不同衡量标准。有些事实的报道,达到“客观真实”就实现了“新闻真实;”有些事实的报道,实现“客观真实”后还必须达到“本质真实”才能实现“新闻真实”。没有实现“客观真实”的报道是虚假新闻;应该、能够实现却没有实现“本质真实”的报道,是“半真实”或“假客观”的“伪真实”。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闻媒体"袭警"事件频发,原因是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介的沟通存在误区,缺乏有效的应对负面报道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而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动态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缺乏明确的关于公安新闻危机的定性判断标准,且公安机关在处理新闻危机时缺乏法定依据。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应该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构建警方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建立公安新闻资源管理机制,规范公安新闻舆论信息处理机制,实行公安新闻舆论预测制度,科学建立网络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构建警察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开展应对媒体能力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5.
媒体报道犯罪案件是现代民主的需要 ,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体现 ,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应与时俱进 ,以积极的姿态与媒体合作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搞好犯罪案件报道工作。在犯罪案件报道中 ,媒体和侦查部门都要明确指导思想 ,注意导向 ,防止案件报道涉及泄密与教唆。  相似文献   

16.
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中较为敏感的门类,给人们增加警惕与防范意识,现阶段虽已得到加强,但报道过程中仍有不少障碍和限制,并使公众知情权受到损害。传媒对灾难危机所持的立场应代表社会的公正性,不能漠视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应努力披露事实,促进事态妥善解决;发挥警示作用,使公众认知灾难;提供信息情报,发挥决策借鉴与防灾减灾的作用;思考道德、人性、价值等观念,延伸社会意义;适应和促进媒体竞争的发展,积极营造更大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做好公安新闻发布工作是拓展警察公共关系、增大公安工作透明度的重要渠道。作为山区地市公安机关应努力克服在新闻发布工作中的瓶颈制约,大胆跳出原有思维定势,争取更多媒体的支持与参与。增强发布氛围;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始终宣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公安新闻,增强社会效果;全力提升公安新闻发言人素质,树立发布权威,增强品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山区公安新闻发布工作的新型之路。  相似文献   

18.
媒体对暴力犯罪的不当报道,会对潜在犯罪者起到模仿示范效应。鉴于新闻传媒客观、如实反映事件的职业伦理,其应当于公众知情权与犯罪预防间寻求平衡。但此种平衡未必尽然体现为“冷处理”式的抑制,必要时,在恪守媒体报道“绝对禁区”的前提下,适度地对特定暴力犯罪予以“热处理”,不仅是无害的,而且,其本身即为规避模仿示范效应的另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对侦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对侦查的对象——刑事犯罪的影响体现为:在手段方面进行科技化改造,在领域方面促使其进一步增大;对侦查能力的影响体现为对侦查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及对侦查理念的进一步拓展;对侦查法治的影响体现为侦查法治的文明化程度不断提升与现代科技为侦查法治带来了一些争议性问题;对侦查学的影响体现在侦查学和刑事技术学的融合和分化的发展过程。在现代科技的语境下,刑事侦查要辩证地对待现代科技的影响,促进侦查能力、侦查法治和侦查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法律基础是宪法规定的,科技活动的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要求科技奖励的评审制度在内容上应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形式上应集中突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我国现行科技奖励评审制度及立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我国科技奖励评审制度应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评审过程必须体现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对现行的评审体系及评审方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