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基昱  丁玉玲 《求索》2010,(11):147-148,100
"逻辑图像论"思维下的所有命题,其"可证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于是,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论",扬弃了前期"符号—图像—语义"的研究路径,强调日常语言与真实世界间的交互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应该放弃以静态语言环境为参照的研究路径,引入动态的日常语言,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变化而非单纯的语义生成问题。这是对"逻辑图像论"的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最终促成了语言哲学由语形、语义学向语用学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3.
高秋萍 《人民论坛》2013,(7):152-153
从语言的“网络外部性”角度分析,中国商务区工作语言应该是“国际语言”英语。在汉语环境下,国际语言的推广虽然受到一定的阻碍,但研究西方语言理论有助于解决交际话语背后的因素冲突。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揭示了语言使用及人类生活的对话性本质,并且揭示了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丽莉 《前沿》2013,(21):54-55
人类语言观念大致经历了原始语言崇拜、语言工具论、语言本体论三个阶段。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展开,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被语言本体论的观念所取代。语言本体论强调语言的二重性,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强调语言与人的本质和文化本质的特殊关联性;强调语言对人类生活的本体性意义,使西方现代哲学呈现“语言学转向”,更新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  相似文献   

5.
苏蕊 《求索》2013,(5):116-118
先秦时期是语言哲学探讨的鼎盛时期。老、庄、孔等先哲思想主要突出了语言的超语言特征及其治世功能;自古希腊时代的赫拉克里特起.西方哲学家多强调语言的可言说的创世功能。中西方在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之间的纠结体现了语言与哲学的紧密关联。研究中西语言在工具性特征上的分歧。可进一步观照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并为语言教学及语际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鼎盛时期,先秦语言哲学的三个主要流派有不同的语言价值观。先秦语言哲学侧重语言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带有很强的伦理本位色彩和工具本位色彩。先秦语言哲学的语言价值观对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论始终占优势,语言哲学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7.
杨镇源 《求索》2010,(2):108-109,88
瓦尔特·本雅明抱着强烈的救世心态,试图通过建构哲学意义上的“纯语言”来终结现世语言的混乱和歧义状态。然而,对本雅明这一哲学思想的传统解读要么局限于其字面上的神秘主义救世论,要么陷入解构主义的语言虚无论。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建构主义号召。他试图彰显语言的“他者”,以此来促成不同民族语言间的对话,从而建构人类语言的通融状态。由此,我们得以剥去本雅明哲学思想在字面上的神学外衣,发掘出其对语言建构的现世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诗的语言     
在海德格尔以降的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社会那里,语言已经上升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然性语言“双重架构”的透析,来探讨当代中国诗的创作在语言维度上的困境及由此而来的精神家园的失去问题。  相似文献   

9.
麦奎利在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逻辑实证主义对神学构成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哲学。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理论进行了批判,区分了语言与话语,提出语言的生命存在于话语情境之中,语言的意义只有在话语情境中获得。他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话语情境的构成要素,强调了话语中的人格方面,主张把语言作为涉及人的生存的一种基本现象来看待,在方法论上把语言分析和生存分析紧密结合,为寻找并理解神学语言的意义提供了线索,也为建构新的哲理神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李春华 《求索》2007,(8):143-145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文字学”理论,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书写论为核心的解构主义语言观摧毁了形而上学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过解构言语与文字的关系,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为我们解构了亘古如斯的西方传统哲学,即“在场的形而上学”。解构主义语言哲学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德里达依靠“差异”和“延迟”以及“不确定性”这三个概念来对西方哲学展开认识论批判,它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雁林  ;魏屹东 《前沿》2014,(7):196-198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伴随着认知语境建构的过程。“语言游戏说”强调意义即使用,语境使用、主体参与、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的观点,蕴含了认知语境动态性、人本性、实践性和完形性的基本特征,反映出20世纪中期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一种关键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意义观的译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镇源 《求索》2008,(1):138-140
解构主义在打破形而上学意义观的同时也带给翻译研究无尽的迷惘。意义的消解使翻译面临本体缺失的危险。如何重构意义?如何实现翻译本体论上的回归?这成为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的哲学意义观为立足点探讨翻译中意义的相对确定性,归纳出一条把握相对意义的线索:把语言投入实际交际—在游戏规则规约性与可驾驭性的张力间定位意义—用实践检验意义。文章试图从维特根斯坦重实用、重交际的语言观出发来探讨翻译中意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语言陷阱”,就是利用表面堂皇、符合常规或者似是而非的语言,使人上当吃亏,从而牟取私利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本质上看,现象芜杂的“语言陷阱”,主要有几种类型:人均论、均价论、公共利益论、有关部门论、优惠免费论等。  相似文献   

14.
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具有导向作用,哲学语言的发展促使着哲学思维的发展.因为哲学语言本身具有着开放性和“内在的”创造功能,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看,还是从人类社会范围的横向上看都是开放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哲学语言,引导和促使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与游戏命题相关的研究都无法绕过赫伊津哈的“游戏论”,游戏论代表着文化批评的一种范式,作为对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该命题影响了无数学者,也是赫伊津哈的文化观念的集中代表.赫伊津哈的另一个命题是贯穿学术生涯的“历史图像”,这一命题召唤出了历史研究中以图像为基本论证要素的“图像证史”方法和理论,在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背景下,赫伊津哈的历史图像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因此,在赫伊津哈的诸多理论中,“文化游戏论”和“历史图像观”两个命题尤其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湘云 《前沿》2013,(22):39-40
传统哲学使用的思辨语言属于自然语言,其弊端是语言的歧义性,因而在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哲学无定论”.哲学语言的陈旧严重阻碍并影响了哲学的发展,改进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采用人工语言.作为独特的一个哲学体系,广谱哲学使用辩证结构主义的数学语言描述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命题,从而在哲学语言上完成了一次崭新的尝试,也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无意识理论为主要线索,结合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着重对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的内部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这个内部机制是大脑基本结构“语言获得装置”(LAD)与儿童出生后经过“锻炼”而内化了的、对语言的生成发展有直接作用的集体无意识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述的唯一被公认为"经"的佛典,以其特殊的哲学语言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果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相关内容来看禅宗佛法大义,《坛经》中体现的语言观可以划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语言符号作为承载无上妙法的语形;用自性的语义突破语言符号的囚牢;以生命的直观呈现真如的语用。这三个阶段不仅是禅宗语言观的体现,更是禅师参禅悟道的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19.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