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黎荔 《求索》2008,(12):182-184
在现代诗人中,作为视觉艺术家的闻一多,其诗歌创作体现出特殊的视觉艺术偏爱与兴趣,是其他缺乏美术实践的诗人所无法取代的。闻一多提出的绘画美是新诗艺术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画家生涯、诗画观念及诗歌实绩辩证联系。论析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方面的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彰显闻一多在新诗关学发展中所具有的开创意义和价值,是闻一多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3.
臧克家对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接受,最早体现在诗集《烙印》的格律化追求中,这种格律化追求和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有紧密的关联。臧克家在追求新诗民族性的同时,疏离了新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张力的缺失,是臧克家接受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名人书趣     
闻一多迷书忘婚日有一次,闻一多坐在室外天井边读书着了迷。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爬到他的鞋上。正巧被他嫂子看见,立即惊叫起来:“家骅(闻一多本名),蜈蚣爬到脚上了!”闻一多以为是嫂子故意与他开玩笑,就毫不在意用蒲扇扇了几下,继续看书。眼看蜈蚣要咬到脚了,闻一多的侄儿眼疾手快,一步上前,猛地推开看书的叔叔,一脚把蜈蚣踩死了。闻一多受此突然一推,吃了一惊,生气埋怨侄儿道:“你这小鬼,干什么胡闹!”这时,旁边围观的人都哄笑起来,指着踩死的蜈蚣对他说:“要不是这小鬼呀,你的脚早肿得像包子了!”闻一多看了看蜈蚣,…  相似文献   

5.
1946年7月15日是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导师、诗人闻一多老师在昆明西仓坡被国民党特务枪杀的“最黑暗的一天”。58年过去了,闻一多的英雄业绩已经载入史册,闻一多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毛主席曾高度赞扬过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毛主席、周总理等  相似文献   

6.
诗缘相投的闻一多和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曾一起切磋诗艺,共同倡导新诗格律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新格律诗,进而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新格律诗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新时代。但是,他们的新诗格律理论与创作却又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诗学价值,从不同的方面为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珂 《今日中国论坛》2006,(11):59-62,66
2006年9月是中国新诗的多事之月,爆发了网友“恶搞”著名女诗人赵丽华事件(见文末链接)。这个事件不仅显示出大众对诗人赵丽华的“不满”,更显示出大众对“新诗”的“不满”。早在20世纪初新诗问世时,就有人强烈反对新诗。这种对新诗的“敌对情绪”在20世纪一直存在。在世纪之末甚至有人下结论说新诗是“百年之骗”。这次声势浩大的“恶搞”新诗的“群众运动”不得不让人深思:如何评价新诗?新诗向何处去?新诗的成就与贡献如果客观地面对百年新诗,本不可能发出俄国著名诗人莱托夫那样的感叹:“返顾过去,事不堪回首;遥望将来,竟无一知音。”相…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与新月派的论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论战的是非,已有定论。关于新月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功过,本文不打算涉及,仅就闻一多先生对鲁迅的“忏悔”谈点看法。闻一多说:“我与鲁迅先生从未会见过”。是的,他们两人没有会见过,连文字上的交往也未曾有过。那么,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向鲁迅“忏悔”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发端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诗”,而“白话”作为新诗赖以存在的语体,它是在当时人们日常口语的基础上,经过传统白话语言和欧化语体等多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尽管白话诗中的“白话”不等于口语,但它与口语的关系最为密切。“白话”本质上就是一种叙述语言,所以,白话诗具有赖以存在的叙述基因和要素。虽然白话、口语一直是百年新诗史上最为重要的焦点话题之一,并且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但真正能与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诗相提并论的,也只有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口语写作思潮。无论“前口语”还是“后口语”,实质上都是一种叙述语体,并且以此前后呼应、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面积的诗歌叙述风气和思潮。如从历史过程看,无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叙述诗,还是新时期启蒙年代的口语叙述性写作,均为中国现代诗的叙述学提供了典型文本和叙述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08,(6):58-59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坐落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东北角,是为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纪念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的西南联大,纪念李公朴、闻一多而建。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民主斗士,而且也是勇于艺术改革的探索者,他所提倡的新诗格律就是探索成果之一。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曾经寻找各种途径,企图解决当时盛行诗坛的那种欧化和无政府的状况,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和民族特点的新格律诗的形式。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诗人曾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并且不断在形式上“花样翻新”(刘半农语),以建立一种既摆脱  相似文献   

12.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陈辽 《江苏政协》2012,(12):33-34
中国的诗歌,经历了相传为黄帝时表现先民打猎生活的二言诗,到先秦时期四言诗为主、两汉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为主、隋唐时期七言诗为主,以及后来两宋时期词的流行、元代散曲的崛起等,全都是有格律的。即使是诗体自由的古风、歌行,也是有格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来,引进了西方诗歌,于是有了自由体新诗。其实,自由体新诗据以仿效的西方诗歌也是有格律的,只是不同于中国诗歌的格律罢了。闻一多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他写诗,关怀诗,关注我国现代诗歌。他虽然没有系统严谨的新旧诗论,但从他的书信言谈中,表明了他对新旧诗和新诗形式的基本看法。本文试就80年来中国现代诗歌实际,谈谈毛泽东新旧诗观及新诗形式论产生的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价值。一、“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爱旧诗写旧体或爱新诗写新体,这是欣赏者创作者的个人情趣,别人无可非议。毛泽东从小饱受中国诗词歌赋熏陶,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并以旧体创作了许多意境宏美、意蕴丰厚的佳作。就其欣赏情趣和创作习惯而言,他偏爱旧诗,…  相似文献   

15.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的这句名言贯串并支配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从字法、句法、章法看韩愈的“以文为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彩娟 《前沿》2008,(1):218-220
在中唐诗坛上,韩愈没有作亦步亦趋的摹拟者,而是另辟蹊径,开拓新领域,创造新诗风,“以文为诗”便是在前人基础上生面别开的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大多体现在古体诗中。本文试从字法、句法、章法三方面管窥韩愈的“以文为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诗创作实践的成败得失。对诗歌语言本质的认识越深入,新诗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就越大。新诗的创作实践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应当追溯到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上。中国现代诗学发生期的三大语言学观念,即“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白话至上”、“直寻西洋词法”,今天应该很好地加以反思和清理。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新版《词源》是这样说的:“一、代词。1、什么。2、谁。3、哪里。二、副词。多么。”除代词和副词两种用法外,我们发现作语助词也是“何”的一种主要用法。查《助字辨略》(清、刘淇),发现有“夫何,发语辞也”的说法。并且,闻一多、余冠英两先生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作品选本甚至有“何,语助,今字作啊”(闻一多语)之类的注解。这表明,“何”字的语助词用法早已引起了前辈们的注  相似文献   

20.
重评三十年代“《庄子》与《文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评三十年代“《庄子》与《文选》之争”谭桂林一论争的由来及其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围绕一两部古典文学名著进行学术性的论争是比较常见的事,如20年代初胡适、俞平伯、顾颌刚等关于《红楼梦})作者身世的考据与讨论,40年代郭沫若、闻一多等亲自参与的关于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