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遏制家庭暴力之法律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需要以新的思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一部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扩大家庭暴力及其保护对象的范围,明确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救助方式、救助程序、制裁机构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公安、司法机关、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的职责,强化"司法介入"力度,建立系统的社会救助制度,以形成各方面联手合作,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在于国家责任.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性质既有司法属性,又有社会保障属性,在地方立法中应当立足于"救助"的社会保障属性.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立法框架包括救助的原则、对象、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合理而具有操作性的法律责任条款,对于社会救助制度顺利实施以及社会救助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现行制度文本发现,虽然已有不少规范,但国家立法层面,法律责任条款存在覆盖对象不全面、责任类型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地方立法有所补充但存在上位法依据缺失、各自为政、重复规范等问题。在实施中,对申请人、救助对象骗保责任追究不到位,对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惩戒错位、滥用等问题也值得重视。在进行法律责任类型、内容及其实施的剖析基础上,应考虑在全国层面统一社会救助立法中设置类型化、可操作、梯次化的法律责任条款和免责机制,加强执法机制,完善公开机制,提升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的精确性、严肃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应当尽早地制定保护被害人利益的法律制度,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立法时将该制度的性质定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法;"该制度应是对被害人的"最后"救助方法;明确救助的范围和不予救助的情况;立法时考虑与其他制度的竞合关系;培育民间援助组织。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地方立法内容作为参照系来看,我国地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存在很多制度上的漏洞和适用障碍,要从这些制度漏洞着手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范的修订。  相似文献   

6.
环境信息法是调整环境治理主体在环境信息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对象是因环境信息活动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环境信息法立法应肩负新的时代使命,在立法范式上,要实现从压制型法向回应型法转变;在立法理念上,要实现从环境信息公开监督向环境信息服务保障转变;在制度构建上,要实现从单向度的环境信息公开监督制度向环境信息流"全过程"民主参与制度转变;在信息规制模式上,要实现从行政主导的环境信息公开模式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转变;在权利尊重与保障上,要实现从公众环境知情权向公众环境信息权转变。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安全机制,社会救助制度维护着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是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弱势群体生存要实现的最低目标。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城市天水市社会救助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探讨梳理社会救助今后运行管理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主要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要解决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农村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更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解决好农村问题,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保障吃饭、健康、住房、教育等基本生活需要是他们最重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立和实施了社会救助制度,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立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行政治理水平不高等原因,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未得到切实的保障。今后,国家应当加快制定《社会救助法》,建立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治理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社会救助投入,提高社会救助的执行和监管效率,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0.
徐丰兰 《工会论坛》2007,13(3):114-115
法制统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内涵,而法律渊源的效力冲突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制的统一,从而影响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法律渊源的效力冲突的主要成因在于立法体制、立法观念、立法程序的不完善、不成熟。解决的对策是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加强立法解释,加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现代立法程序作为制度文明有四大基本属性,即民主性、公开性、交涉性和自律性.民主性体现在巩固多数权力和保障少数权利两方面;公开性是公民行使知情权的必然要求;交涉性是立法程序中一个利益表达、利益冲突、利益协调、利益整合的交涉过程;自律性是立法程序的德道基石.四大基本属性是衡量立法程序作为制度文明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2.
山西地方知识产权立法中规范性文件多,地方性法规规章数量少,门类缺失,立法滞后,执行不力,内容雷同,在立法中也显露了立法机关知识产权基本理念的缺乏。建议山西地方立法机关在防止越权、避免重复上位法及与其他地方立法雷同、少颁布宣示性文件而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地方性立法、建立地方知识产权立法中的廉洁性评估制度的基础上,以市场监管集中为契机,制定山西地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法规;制定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转化与运用综合性地方法规;各设区市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本辖区特有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以促进山西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山西经济转型跨越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司法救助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司法救助制度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申请救助的主体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申请救助的条件未规定统一的认定标准;缺少审查决定程序的规定。要从立法上完善司法救助制度须从法理基础入手,明确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项较为完备的司法救助制度应有的程序。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网底",对于保障贫困人口和遭受意外事件者的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兜底作用。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统筹、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着社会救助体系的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发展,建立积极型、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具体建议包括:打破户籍、省份限制,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区域统筹发展;以生存型社会救助为基础,统筹推进发展型社会救助;统筹推进资金救助、实物救助与服务救助的发展;统筹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救助与就业援助;统筹协调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扶贫开发政策;统筹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不同社会救助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民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转化要依靠宪法的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现实切换,需要立法保障、社会权保障和司法保障协同推进。立法保障是宪法权利转化为法律权利的基础与前提;社会权保障是指公民权利尤其是社会权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安排;司法保障是指权利司法救济机制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宪法诉讼模式的建立能为宪法权利提供全面的保障。这三种保障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对刑事强制医疗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程序规制,但在强制医疗对象范围上依然需要与其他部门法做好衔接,在一些具体程序规定上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刑事强制医疗属于实现社会防卫的保安处分措施.要实现这一法律功能,并兼顾人权保障的立法任务,需要合理界定强制医疗的对象范围,依据正当性标准完善其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17.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作为立法监督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法制的统一。然而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的各种缺陷,使得这个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讯问是刑事案件侦查中常用的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直接对抗的侦查措施,加强讯问中的人权保障是侦查讯问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侦查讯问制度应当加强对讯问主体权力运行的监督控制;完善讯问对象的权利保障机制;明确和规范讯问的基本程序;建立侦查讯问的规则体系;完善好若干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9.
情报自由制度即通过行政程序来约束行政权。法律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公共信息、行政会议、行政程序都属于情报公开的范围 ,它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公开方式。情报自由也有除外情况。本文还探讨了法律救济的权利人、对象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试论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给予被害人不同形式和不同来源的精神安慰和物质帮助,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平复或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后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和社会政策保护被害人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犯罪被害人救助方面的立法。我国目前在犯罪被害人救助及保护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有必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借鉴各国的立法经验,尤其是台湾的救助制度,加强我国对犯罪被害人权利的立法保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