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上奇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种小说期刊,它的创刊在新闻出版史和小说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向细密化分工,出现了以刊载小说为主的专业刊物。同时,它的问世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小说创作方式和传播模式的诞生,对于研究刊载其上的晚清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也具有版本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词论》是她创作理论的总结。本文通过分析《词论》论词六条标准,论述了其对李清照词作的影响,从而折射出李清照在词作上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虽后出于诗歌和戏剧,但自文艺复兴以来,其迅速的发展与创作,在短短的五六百年中,获得了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成就。就小说而言,思潮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名著浩瀚,为英国文学带来了世界性声誉。随着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达到创作成熟和高潮,对英国小说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成为了英国文学和英国小说研究的重点。近十年中,随着我国对国外国别文学研究的深入展开,学界对英国小说也有了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学术研究成果,为我国的英国小说领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蒋承勇教授主持撰写、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4万字专著《英国小说发展史》(2006年第一版,2010年第二版,以下简称《发展史》),无论是从英国小说史实的丰富性、体例的完整性,还是从论述的系统性、理论思辨的创新性来看,都是一部国内英国小说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消息,《英国小说发展史》入选“外国文学”类“国内最具学术影响力”的54种图书之一。这54种图书中有鲁迅、朱光潜、钱钟书、伍蠡甫、蒋孔阳、杨周翰等名家著作。  相似文献   

4.
文化边缘人——赛珍珠《分家》中王源的文化身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以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而蜚声国际的美国作家.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她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这一切都反映到了她的作品中,使她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和其作者相似的双重性的特点.本文以小说《分家》为文本,研究迄今研究尚不够深入的文学人物形象——王源的混合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唐初五十年类书的编纂和诗的创作,对唐初文学被学术同化具有深刻影响。首先,唐初类书不过是词藻堆砌,将词藻当做学术进行研究,其直接的影响是造成文学在研究领域被学术同化。其次,唐初的诗是"类书式"的诗,从而造成了文学在创作领域被学术同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新得主多丽丝·莱辛不仅在其史上迄今为止最长寿,也是住创作了相当数量科幻作品的获奖者。莱辛的科幻作品多源于生活给与她的灵感,与其写实作品一样,她在其科幻世界中倾注了自己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在某种程度上,莱辛在其科幻世界中继续着她的写实创作。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历史的改写,帮助科幻小说获得了主流文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异彩纷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传统、作家的生活方式、创作态度、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南北文学进程、南北文风、文学创作技巧、文学题材选取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千百年来 ,他以其正直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质朴冲淡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爱戴。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门类 ,在田园诗里 ,那些写自己躬耕甘苦的作品 ,尤其可贵。但令人遗憾的是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很少出现真切鲜明的农民形象。这一方面与魏晋时代远离社会的创作风气有关 ,另一方面 ,受其交友之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浅论爱伦·坡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作为侦探小说的鼻祖 ,他创立了这种样式小说“罪案-侦查 -推理 -破案”的基本的叙事模式。侦探主人公解构式的破案思维 ,使小说叙事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爱伦·坡模式”成为后世侦探小说创作不可逾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李红 《工会论坛》2005,11(4):114-115
《老残游记》在思想上的独特贡献,是作者对清官虐民的揭露,其着眼点在于批判了简单化的道德判断。小说通过自然灾害的描写,揭露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坑国害民,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情绪,也是作品的一个主要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生代小说写作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时尚化的叙事策略,这是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时尚化是新生代小说突出的特征,但过分的时尚化导致了新生代小说成为一种消费品,减弱了艺术价值,影响了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无论评论界如何看待公安文学,肯定也罢,否定也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公安文学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追求真善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文学圈内外的人士所接受和承认。但令公安文学创作者和评论者时常感到汗颜和窘迫的是:多年的苦苦经营、奋力探索,公安文学始终处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缘而未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弄潮儿,始终没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形成一股令人震撼的、强劲有力的冲击波。具体到公安文学的小说创作中,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创作了多少可以堂而皇之地放置于中国文学神  相似文献   

13.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赫斯顿小说的“黑人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黑人性".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佐拉·尼尔·赫斯顿经历了黑人文化复兴的全过程,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诸多的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以及极富特色的黑人英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黑人性"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30年.现代文学受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同步演进.其时,文学理论、创作方法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文学实践的经验推动着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从宠杂到幼稚到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反之,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也在指导或影响着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实践.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就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王仁裕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时期造就的王仁裕,名起于秦州,虽有"诗窖子"之称,却因留存诗作太少,在文学史上少有诗名,惟其轶事小说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以往论述多流于简略。随着有关王仁裕物证的新发现,有必要系统研究他所处的时代、生平和创作,重新认识其作品整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确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文学中一位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作为小说家,他的作品受到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批评者说他文笔沉闷,冗繁而夸张,甚至有时语句欠通。然而,他以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弥补了这些弱点,因为他是第一个掌握了现代美国本土气息的小说家,也是第一个使自然主义的家世小说具有悯色彩的小说家。他以惊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具有针砭意义的人物形象,使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他以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摆脱了美国文学中的“文雅传统”。正是这种思想性与自然主义创新手法的统一,使德莱塞将美国的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他的《嘉莉妹妹》和《美国的悲剧》堪称文学创作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色彩斑斓,五彩纷呈,可谓“百家争鸣”。占主流创作主题当属“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刘震云是其中一位。 他的《官场》、《官人》反映了当时的官场题材小说的创作趋向。这种创作趋向和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创作中的非历史化倾向是一致的。“在叙事中对历史确定性的怀疑,对把握历史的既有理性框架的摒弃,在小说功能上表现为认知和教化功能的淡化。”因此,理论家们把他的作品划归为“新写实”行列。尽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严歌苓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对于作家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意识。多年的国外生活、异质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冲突等人生体验使严歌苓在文学创作中一度表现出了诸多华裔作家共有的创作焦虑感和自我怀疑意识。从严歌苓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作品出发,分析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焦虑感;通过对严歌苓小说中“我”的流失与重拾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其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最终,从严歌苓对于本土文化、本土题材的回归来看严歌苓是如何摆脱身份焦虑、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蔡子谔先生是新中国哺育、成长起来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其作品既有个性特色,也有共性意义。蔡子谔先生是美学家、文化史学家、文艺理论家、古籍校勘学家等,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都有突出的、出类拔萃的研究成果。蔡子谔先生还是文艺创作通才,其所加入的13个中国国家级文学艺术家协会的各种艺术门类都是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艺术实践和创作作品。"蔡子谔现象"值得学界深入研究和广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通过评点《水浒传》①,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他认识到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和魅力所在;提出小说的人物形象不但应反映同类人的共性,更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还要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性;作者要想创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必须处处设身处地,进入角色,尊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客观逻辑,并掌握反衬、严冷和纤琐描写等各种艺术技巧。金圣叹的小说人物论相当丰富和深刻,不仅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居于最突出的地位②,而且与西方古代乃至近代著名哲学家、批评家的文学人物论相比也毫无逊色,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