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为世界各国宪法所确认,也在国际人权公约中有规定。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有历史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宪法中恢复公民的这一权利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国农民而言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论"迁徙自由权"应当重新入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徙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这项权利在我国因经济、政治原因从1975年宪法被取消后,一直没有恢复其合法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公民迁徙自由进行限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公民对迁徙自由的要求日益迫切.我们应当以修宪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为保障每个公民的迁徙自由权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户籍壁垒"已经衍化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迁徙自由是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因而,在宪法上恢复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差别性规定,打破"户籍壁垒",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之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彭治安  陈珂珂 《唯实》2008,(2):70-73
迁徙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很多国家得到了保护,在我国,伴随着人权入宪,作为一项公民基本人权,迁徙自由成为近几年学界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考察其他一些国家关于迁徙权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再回看我国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到现在未有而有,其间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的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宪法要不要保护公民的迁徙自由 ?我国 195 4年宪法中曾规定有“迁徙自由” ,后来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逐渐确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 ,致使“迁徙自由”没有被以后的几部宪法所确认。目前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折。这样的转折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与法律滞后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 ,我们的劳动力流动越来越获得了政策的肯定 ,另一方面我们的法律体系却没有给予相应的保护 ,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你可以来 ,但是来了以后随时可能赶你走。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 ,如果城市中充斥着大量的流动人口会引…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修宪,此次修宪一大亮点即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宪法与人权的关系、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进行分析,对适应宪法修改,中国应如何作相应改革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以上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8.
詹明  汪冰  吴卫兵 《理论导报》2008,(11):11-13
经济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之一.经济制度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既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不断变革的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改革开放要求宪法就经济制度作出适当规定,事实上,经济制度也是宪法历次修改、修正中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宪法也有了重要发展,在经济制度方面也不断地发展完善,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正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此次宪法修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中的一次重要政治宣言。此次宪法修改最重大的核心要义和最深刻的精神实质,是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人权入宪"条款意义重大.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从实证法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文本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宪法的基本原则.新中国人权保障的立法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宪法和人权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规范体系变得开放,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这不仅是人权保障的进步,也是宪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中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明确规定,但人权的实现和发展实际上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探讨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要求,需要研究人权的实现和发展这样的宏观问题。事实上,它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我个人认为,单纯依赖法律手段很难达到目的,应该形成法律、市场和教育互相配合、共同作用、有机结合的实现人权的社会约束机制。 1.法律约束。法律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约束机制,可以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是实现人权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保证。同时法律还可以引导法律义务向道德义务的转化,法律不仅能巩固人权成果,为实现人权提供依据,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权的发展和实现起先导作用。我国应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制定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具  相似文献   

12.
黄景钧 《新视野》2005,(6):58-59
2004年3月1 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意义十分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的基础之上.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人权.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作了广泛的规定,这是人权法定性在我国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已经启动司法程序,加强对人权的司法保障,而且日臻完善.国外某些人士对我国人权状况的误解和曲解,大多出于不了解我国人权的发展和变化,不了解我国人权今天的现状.从我国的司法实践与社会实际的总体来看,宪法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宪法的出现,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硕果.而近代民主政治则植根于商品生产发展的土壤之中.所以,宪法与市场经济是血脉相通的.考察西方国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均对市场经济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宪法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恩格斯指出,商品经济要求“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眼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较高级阶段,更需用法律、其中包括宪法调整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搞出宪法,就在其中确立了法制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的实际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确立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大法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确立,不仅使我国经济体制等的改革确定了明确的方向,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提供了最有权威的宪法根据。而市场经济法制化所涉及的有关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笔者仅粗略管见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法律对人权的保护程度,是衡量该国人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本文从中国人权法律保护体系和法律保护内容两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在人权法律保护方面的现状。作者认为,中国现已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基础、以部门法和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保障公约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人权保护法律体系;在法律保护内容方面,中国法律对人权的保护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人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人权保护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现行宪法之修改是社会需要的必然性结果,其修改的主要内容为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确定了公民私有的合法财产权及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宪法保障地位;宣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承诺,等等.宪法是宪政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宪政的实现有赖于宪法的充分实施.  相似文献   

17.
欧阳云梓 《探索》2007,2(5):53-56
李大钊主张民众实行大联合,形成保障人权的力量;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人权的保障书,应将确保自由写入宪法;中国应实行联邦制,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确保国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18.
许静 《求实》2005,(11):75-7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宪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确立的人民宪法基本规范是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基础;它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人权入宪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政党法治,就是政党政治的法治化,是以宪法、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规制政党的存在和其内部、外部行为,将政党行为的合宪性和合法性纳入违宪审查体系的一种法治模式。西方政党法治的重要功能是在宪法上确立其政治地位,其原则为自由、平等、独立、人权和财务公开,其保障机制是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20.
知识园地     
国际社会的人权概念包括哪些内容国际社会的人权概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两大部分。集体人权,是指国家和民族等集体在国际社会中应享有的各种权利,如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各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的充分主权、和平权、环境权等。个人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的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权利,不受奴役和强迫劳动的权利,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的权利,迁徙和选择住所的自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权利,私生活、家庭、通信和住宅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