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各界》2011,(5):F0003-F0003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宇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的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三别”。唐肃宗时,富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相似文献   

2.
“盛世”不惧“危言”周明荣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曾出现过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一类的“盛世”,尽管这些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了发展,一些明察耿介之士,依然从“盛世”的繁华,看到潜在其背后的一些危机因素。贾谊在呈给汉文帝的奏章...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人有许多重视农民的论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晏子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司马光云:“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西汉政治家贾谊则断言:“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至于魏征答唐太宗那句话...  相似文献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五十周年张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战国策·赵策》上的话。《汉书·贾谊传》上,也有同样意思的话:“前车覆,后车戒”,这都是说,必须把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用来做为以后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5.
求是与致用──记章太炎的一次演讲卞东流学一点中国史,有什么好处呢?按贾谊的说法,是可以由此知道一去就有序,变化有时”并从中“察盛衰之理,审权宜之势”,不至于对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异同,形势的发展茫茫然没有头绪。在社会安定的时候,学一点历史,至少可以不忘...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曾主张治一点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以为这些也是“中国学问”。近来碰着几件事,觉得在上述诸“史”之外,还当有一“史”——“整人史”,其“学问”实在更大,倘有人整理出来,不但可知古,还能鉴今,并足以诫将来。 我们听惯了无知的权势者残害人才的故事,楚厉王断卞和之足,汉文帝误贾谊之才,清初的文字狱,“文革”的冤假错案。无知加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关于“王霸并用”的统治方略,引了大量典籍中的例证,进行剖析。一是贾谊的《过秦论》下篇曰:“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二是《史记·陆贾传》贾答汉高:“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攻守异势、取治殊道,  相似文献   

8.
贾谊出场 贾谊,汉朝河南郡洛阳县人,跟如今的河南洛阳差不多.贾谊是个英雄出少年的人物,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家乡就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大概相当于21世纪初我们国家出现的那批80后文学新秀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贾谊同学可谓是熟读诗书,文章也写得倍儿棒.  相似文献   

9.
贾谊的幽默     
振如 《瞭望》1990,(27)
西汉的政治家贾谊所写的政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千奇百怪的姿态,他的《过秦论》、《治安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近读《贾谊集》,发现贾谊有的作品也很幽默。如《先醒》一篇,讲了一个虢国(在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君主由于喜爱阿谀奉承而亡国、亡身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又发人深思,堪称幽默上品。 贾谊写道,春秋时期,虢国有一位君主骄傲自大,光爱听给他拍马屁的话,说真话的巨子都被赶走了,人民不服。晋国出兵来  相似文献   

10.
德高望重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卓越领导人、世人敬仰的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智慧宝库,内容极其丰富、深邃。本文仅就宝库中“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这一命题及其在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 什么是习惯?孔夫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叶老在1945年7月发表过一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文学创作出现了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有了克服,但是社会科学论文“长”的问题却似乎仍在继续和发展。长也不是绝对不可,问题是相当多的论文长得没价值,叫人生厌。论文写得老长,笄不是我们祖宗的遗传基因;恰恰相反,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见地独到,才是我们文明古国论文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的散文,说理性都很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很高,但篇幅都不长。汉朝贾谊在  相似文献   

12.
戒奢     
一股奢侈之风正悄然袭来。——国家审计局去年对全国对)0()多个县市进行审计,发现有近千个县市的扶贫支农资金被挪用买小轿车。有一个县已拥有小轿车7O()多辆,每年仅此一项就花去7()O多万元,而同时这个县接受国家财政补贴1376万元。汉代著名政治家贾谊说过:“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H日所长,是天下之火贼也。残贼公行,英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意思是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奢侈之风日长,发展「去,便会灭1\勤劳广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找们革命队伍的传家主。当前,我国…  相似文献   

13.
这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有机统一。其中,“照镜子”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照准、照透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有的放矢、不放空炮,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要重视”,“要提高”,“要加强”,“要落实”,“要强调”,“要狠抓”,“要动员”,“要学习”……翻开报纸就可以看到,现在“要”成了某些官员的头号门头禅,常年“绕口令”。“要”让基层、让百姓、让受众,耳朵磨出了茧,眼睛长出了疔。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浙江社会科学》撰文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首先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有多么发达,我们的疆域有多么辽阔,首先是因为我们拥有伟大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基本价值、理想信仰、精神动力和前进方向的伟大思想。孔子、老子、管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贾谊、司马迁、王充、范  相似文献   

16.
迎风 《党政论坛》2008,(2):31-31
说起“秘密社会”,大多数人可能对此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可以在港台影片和武侠小说中见到诸如此类的组织,例如“天地会”、“三合会”、“小刀会”、“青帮”、“哥老会”,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现在时”这个概念,许多人不懂,汉语语法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现在时”在英语语法中是相对于“过去时”、“将来时”而言。“现在时”是个动态概念,是当前的、发展的。说不定这会儿的“现在时”,一会儿就成“过去时”,明儿的“将来时”,待会儿就成“现在时”?说为官是个“现在时”,不是发明,更谈不上创造、江泽民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警示全党干部,“参加革命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此“三问”,其实质就是警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毕竞为官是个“现在时”,当常思身前身后事。  相似文献   

18.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怎样让他们“下”来,如何安置“下”的干部。要转变“官”念,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从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人手,破除“唯官是尊”、“上荣下辱”:“下必有错”、“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等错误思想认识。要正确界定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解决好干部“下”的标准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把握的问题,切实做到“上”能服人,“下”有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墨子主张“兼爱”,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显学”,也就是说,“至善”和“兼爱”的理念是当时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