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学者是行政学科发展的希望。以"行政学政治学青年论坛群"学术共同体为平台发起的"公共治理青年论坛"期待通过交流和互动推动中国行政学青年学术研究。本文是对三次公共治理青年学术研讨会的述评。三次会议的的主题分别是"中国城市发展与政府管理"、"公共治理与青年学术使命"和"探究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寻求政府有效治理之道"。文章从实体论点、研究路径以及规范性、精细度对三次会议文章进行了述评,并分析青年行政学研究现今状况和展望未来发展可能的走向。公共管理学科愈益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基础的合理化,青年学者研究路径呈现多元分布的格局:从研究基础看,文本基础、经验基础和逻辑基础三分天下;从研究方法来说,质性研究、量性研究、文本研究、逻辑分析这四种研究方法齐头并进。青年学者学术研究在"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和"文章以结语来收尾"这两个问题上有较高的行动共识,在文本文献梳理、研究设计、逻辑分析过程、再讨论、经验与理论互相关照上共识行动较低,在理论对话和延伸研究上行动很差。公共管理学科青年学者未来应在经验与理论对话、实证研究和研究复合化等方面加强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来,有关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主要在县级政治发展、乡镇政治发展、村民自治建设三个层面展开,此外是县域政治发展的综合研究。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实证研究积累了可观的经验素材;理论研究概括了可验的解释模型;对策研究规划了可取的改革方案。但也在四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研究与历史研究有待融合;理论研究问题意识有待明晰;理论研究框架与方法有待反思;对策研究战略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因此,今后应着力于拓展县域政治运行的实证研究、对接县域政治传统的历史研究、深化县域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加强县域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夯实县域政治发展的对策研究,从而提升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学术水准和资政质量,从学术上助推当代中国县域的经济发展提速、社会和谐稳定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贡献更大的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3.
重新审视青年研究的思想资源和知识实践可以看到:青年研究从哲学人文学科的思维转到社会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其理论风貌、语言肌质、学术品格都有了变化;青年的经验现实比先前更加丰富,青年群体的身份更加复杂,而青年研究者知识背景的固化也越来越突出.如何理解青年和青年研究?哪些是青年研究的关键要素和概念?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构成了探讨青年研究发展的关节点,需要进行理论梳理.  相似文献   

4.
秩序对于人类政治社会生活实践来说,具有永恒意义。但是,秩序的生成不是源于强力,而是源于社会成员的互信。政治信任的议题由此产生。总体上看,国内研究者既从理论上对政治信任的基本内涵等议题作出了学理建构,又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信任话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探寻政治信任,构成了国内研究者的主要学术指向。这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于比较分析的视野中对政治信任的基本涵义进行学理阐释;从历史主义的分析进路客观审视政治信任的历史型态;客观务实地探讨政治信任的现实应用议题;农村政治信任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显学议题。但是,已有研究有其阙如,亟待后续研究的辨识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有关青年的历史叙述与解读,是青年研究理论形态建构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以往青年研究及传统史学的某些局限性,未能将青年与历史必然地联系起来.这势必造成青年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一定的缺憾,乃至影响到青年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命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从青年和历史两方面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关于青年的历史叙述与解读中,借鉴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结合青年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构建起青年研究相对完整的青年研究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运动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西方知识界将青年运动视为青年"压力行动"或"抗争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本质属性与政治内核,中国青年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构性力量。基于不同的学术视野和学科方法,学界普遍将中国青年运动作为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机制、政党体系的组织要素以及青年集体行动的实践类型,由此衍生出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叙述方式、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在新发展阶段深化中国青年运动研究,有必要将研究视野逐步拓展到"制度文明"的高度,揭示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体制机制及其制度优势,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时,不是单纯地就经济学而研究经济学,而是把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经验的经济学内容走向超验的哲学思考,体现出一个双向建构的双重视野.他的经济学研究,以人及其二重化存在为基点,从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双重视野出发,既研究了经济学视野中的经验层面,更揭示了经济学经验层面背后的超验层面的哲学内容;马克思写<经济学手稿>,表面上是研究经验层面的经济学问题,实际上是研究人的历史发展走向这一超验层面的问题.马克思在他的实践观点中实现了经验和超验这种双重视野的融合,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实践关系的论述中也始终体现着这种双重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相互脱节的问题,没有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业已成为我国青年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从青年研究理论层次之功能和决策或实践层次之功能的视角,阐述了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服务”和“依靠”的辩证关系;也从现代科学决策的组织架构层面,探讨了青年研究机构为青年工作部门决策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提出了青年工作决策者在借鉴研究成果时离不开自身理论修养的主张,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年工作决策的科学性:为使青年研究更好的服务党和政府青年工作,青年研究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个人学术兴趣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提供对策建议与提供思想、理论、观点的关系、学术著作和决策参考材料的关系,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对中国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发展30年所进行的理论思考,从基本经验、存在问题、未来展望三方面展开。基本经验有五条: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强支持,解放思想放大胆子走稳路子,打开国门礼贤海外学人,抓紧基础性研究兼顾应用性研究,切实改进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主要有三:对基本概念和范畴深入研究不够,学术自觉和理论胆略欠缺,标志性成果不多。对于未来的展望,首先要做好规划,其次要组织攻关研究,最后要为产出标志性成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下青年研究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性追求成为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青年研究都面临着某种范式危机.青年问题是社会问题的表征、投射和反映,由社会变动引起的青年变化必须纳入青年研究的学术视野.青年问题的动态变化将青年研究的范式转换提上了议事日程.现代性和全球化应该成为阐释、观照和研究青年问题的基本理论方法和阐释模型.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厘清全球化的青年倾向和地方性的中国青年问题是我们观照、阐释甚至解决青年问题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当今青年研究高水平成果不够多,与一些青年研究者在选题把握、概念使用、实证研究等方面的严格训练不足直接相关。推进新时代青年研究,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要一头察宏观,从总体上把握国家对青年的政策,青年的整体人口规模、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另一头察微观,观测记录青年日常生活中真实可靠的情况、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动态等。要处理好理论和田野的关系。要走进田野,强化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和切身感知,努力准确反映社会现实,超越人们的"常识",提升理论水平。要处理好学术和政策的关系。要回应青年关切,以促进青年发展为己任,以扎实的学理辨析和严谨的理论检测为根基,发现和掌握青年发展理论的新的经验事实,为推进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青年研究的学科化问题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包括成为学术建制内的学科、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系列的学科群、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青年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科化诉求反映出研究者对研究的科学性焦虑、知识论焦虑和学术界与社会承认的焦虑.学科化并不是制约青年研究发展和获得学术界与社会承认的基础因素,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则的构建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青年崇拜"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其实质是将年轻人在年龄、身体、思想等方面优势政治化.该思想的出现和流行是社会发展背景和当时青年人共谋建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国家层面,通过节日庆祝、领导人讲话、官方媒体宣传等方式延续和强化"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崇拜式叙事逻辑;在青年层面,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青年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国家的定位大体上趋向一致,认同并内化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角色期待,并且以学生运动的形式参与公共事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人对民族振兴、社会主义建设等宏大叙事失去激情,转而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甚至在当下,国家努力建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青年角色定位被年轻人以网络段子和表情包解构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青年对于群体崇拜式角色定位的认知出现了微妙变化,呈现出从趋同到分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对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互动的特点进行深入揭示、理论建构、趋势研判,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应政策评析、制度设计、经验传播,这些无疑都是青年研究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也正是《青年学报》更名一年来工作的一大重点。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全体同仁精心选题、力邀名家赐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刊本期又得到了不少学术名家的支持,推出了一批力作。  相似文献   

16.
退休养老焦虑是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身处夹缝"中的青年更是养老议题中最受影响的一群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围绕退休养老议题对内地和香港两地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养老保障关注度、养老责任方式、养老资金储备、对长者社会印象、养老经费支出等层面做了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地青年养老意识较强但都心存忧虑;两地青年养老自助感存在较大差异;两地青年对"子女养老"存在矛盾心态;两地青年对长者形象大多持正面肯定态度;两地青年养老理财能力普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政府、社会提前优化青年发展环境,纾缓青年养老压力才是根本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2011年7月9日,在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主办、北京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承办的"文科高职的教育教学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研究和学术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借鉴国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在分析框架层面提出的政策过程新模型、建构主义政策研究纲领、制度理性选择框架、政策创新和扩散的政策网络视角等都有显著的学术创新;在研究主题层面,他们立足我国重大经济社会政策问题,重点关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信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民主化与法制化等重大问题。在学科前沿层面,公共政策协同性研究、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公共政策工具研究、公共政策伦理研究将成为公共政策学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青年期的发现和青年研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现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兴起不仅是社会变迁的结果,还明显受到国外青年研究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国外青年期研究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青年期”知识的引入开启了民国学界关于青年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同时,知识学人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中国的青年进行调研,形成一系列的学术成果.社会上报刊媒体开辟专栏讨论青年问题,学校设置青年心理学课程,青年期新知识得到传播并应用于教育实践,青年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发出加强青年学研究的倡导和要求,需要大力推进青年学的丰富与发展。本文第一部分,论述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研究的三大意义:1.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的指示,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学科化的理论建设;2.为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提供专业理论的指导;3.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规划中,把青年学的丰富与完善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轨道。本文第二部分,对新时代如何加强青年学研究,从五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前行路径:1.端正学科发展的前行方向,坚持培根铸魂、植根人民、立足中国;2.厚植学科建设的学术根基,继续加强并创新基础理论研究;3.构建学科的中国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4.开展科学的学术批判,鼓励勇于直言,提倡依据文本的有的放矢;5.增强学科研究的学术合力,弘扬学科研究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