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定要解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高达5000多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1991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额的1/5。流失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产权界定不清,化大公为小  相似文献   

2.
招商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家财政部部长刘仲黎提出,当前要重视在对外招商引资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他说,去年以来,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急于吸引外资,不按规定对中方资产进行评估或不按评估价值合资。1992年在全国8500多家中外合资的国有企业中,有500...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国有资产至少已有5000亿元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而改变了所有权性质,也就是说,改革15年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天要流失1个亿.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不仅造成国家经济基础的削弱,而且严重破坏社会公正原则,引起和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及其防治,在目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流失严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逐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仅就我们工作实践中探索的情况,对于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谈点初浅的意见。 (一)、加速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流失,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加速企业改革。我们认为,目前应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1.探索企业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特别是在MBO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认同,对国企产权改革的否定。不规范的MBO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但并不等于所有的MBO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完善MBO在中国的国企改革,使其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6.
2008年1O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Ⅸ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资法》)已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出台与实施将在立法上为遏制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本文从出资人制度设计、企业国有资产流动性权益保护以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等三方面分析该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立法,逐步形成国有资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公司远离中国经济生活近四十年,人们对公司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且由于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股权性质一致性不能理解,导致对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形成严重的干扰,同时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长期沉淀的社会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克服,更加剧了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的困难,由此,作者主张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既必须采用稳定、渐进的改革方式,也必须更新观念和切实解决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保障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说起 当前,有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又重新成为热点问 题。要深入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国 有资产流失。流失可分为三大类: 1.通过交易发生的流失。这一问题涉及定价原理 和分析价格生成机制,例如拍卖机制问题。 2.由于管理不善所发生的流失。这一问题涉及企 业业绩和企业高管人员业绩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3.其他流失形式,例如在体制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的情况下,企业效率损失可视为流失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转轨时期的新问题,实际上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就十分严重。遏制国有资产流失要明确国有资产盈亏责任,通过各种渠道来防止“内部人控制”,以财务总监制度来加强财务监督,利用人民群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来加强社会监督,以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国有企业稳步、健康、高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与改革模式没有必然联系,防止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其优势在于容易被国有企业管理层和职工接受,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减轻改制过程中的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新老交替,提高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因而值得推广。但在实施中必须坚持阳光操作,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并且要解决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企业改革作了明确阐述,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改制导致资产重组、产权变动将是企业审计面临的又一重大任务。如何实施企业产权变动审计,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几点看法:一、关于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它是指企业占有、使用国有资产而需要依法确认所有权的法律行为,其目的是保障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权,落实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的经营权和经营责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了防止企业资产重组和产权变动时国有资产流失,首先必须对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根据有关规定,目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制已进行到攻坚阶段,需要克服改制中的重重困难,揉讨和解决改制中出现的许多难题。但是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不容忽视,国企改制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等重要。国企改制是改革现行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益,并不是放任国有资产流失。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报告中明确指出,改制后的企业"不能不受资产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成为改制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资产,除了防止在改制过程中、评估折股环节流失外,另一个万面就是防止在改制完成…  相似文献   

14.
效能监察是监察工作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的有效途径,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转变观念,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把握规律,勇于创新,才能使效能监察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企改革历经扩权让利实行利润留成、推广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4个阶段,已取得决定性成果;但还存在基础行业与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深化改革要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法推进国企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推动国企改革要于法有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然而,改革实践中时常因法律参与缺位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职工安置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风险发生。法律的深度参与成为防范国企改革风险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广州王老吉商标贱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案为例,对改革中法律参与的重要性、效果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股份制是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的较好模式李玉章当前,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十分严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股份制比其他经营形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较好模式。一、国有小型企业的现状及出路对于县级以下小型易于分散的国有企业,在改革...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0%,进入了收尾阶段,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向的改革尚在进行之中,任务相当艰巨。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权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但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的国有资产极其庞大,共有11.83万亿,其中6.15万亿是地方的,5.68万亿是中央的。产权改革是大方向,但要注意国有资产在改制中的流失。有关部门仅对1994年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调查统计,资产损失及挂账达4438亿元;2002年,国家审计署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以及决策严重失误等原因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就高达72.3亿元。国有资…  相似文献   

19.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法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住,造成了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其流失的速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腐败现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究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因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