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止改制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快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其中资产评估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是主要渠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特别是在MBO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认同,对国企产权改革的否定。不规范的MBO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但并不等于所有的MBO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完善MBO在中国的国企改革,使其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3.
孙少岩 《理论前沿》2008,(17):20-22
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国有企业本身如何运行的逻辑分析,国有企业存在三种行为主体理性:政府理性、经营者(国企单位领导)理性和职工理性。这三种理性主行为彼此之间协调后果决定国有企业的现实交易行为目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应当推广先进的产权交易竞价方法,充分发现买主和有效挑起竞争。同时进行“产权”的置换和“身份”的置换.通过企业改制解除“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和解除“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法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住,造成了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其流失的速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腐败现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与改革模式没有必然联系,防止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其优势在于容易被国有企业管理层和职工接受,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减轻改制过程中的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新老交替,提高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因而值得推广。但在实施中必须坚持阳光操作,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并且要解决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类型的贪污、私分国有资产罪由于作案手段隐蔽,而且更加合乎程序规定,给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带来很大的阻力。分析这些新类型犯罪的特点,有助于检察机关找出在查办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打击犯罪,保证国企改制的有序进行,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7.
曹文忠 《工会论坛》2002,8(2):69-69
企业无形资产流失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表现突出 ,应该从组建国企的源头上、从企业经营机制上、从规范评估机构上等多个方面 ,采取措施控制国有无形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0%,进入了收尾阶段,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向的改革尚在进行之中,任务相当艰巨。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权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但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的国有资产极其庞大,共有11.83万亿,其中6.15万亿是地方的,5.68万亿是中央的。产权改革是大方向,但要注意国有资产在改制中的流失。有关部门仅对1994年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调查统计,资产损失及挂账达4438亿元;2002年,国家审计署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以及决策严重失误等原因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就高达72.3亿元。国有资…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转变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妥善解决各方利益冲突,从而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0.
国企青年员工流失率上升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国企青年员工流失,势必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人员后备力量不足、核心机密泄露、形象受损等后果,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非常不利。国有企业应当高度重视青年员工流失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留住青年员工,特别是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青年人才,确保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一、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1.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主要的流失途径有:(1)在股份制改造中,部分国有资产未能按其市场价值估价折算入股.如对部分经营性资产未进行评估,对部分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的商标等无形资产未作价计入国有股.(2)在上市公司中,因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代股份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通过股票的买卖,实现对资本价值的市场评估,并通过股市的涨落来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以达到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而国家颁布的《股份制企业试点  相似文献   

12.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资产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尤其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以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为表现形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触目惊心,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有资产监管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应当以国有企业为中心,以知识产权的确认、评估、作价为途径,围绕着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监管保护体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而国有企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处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造就一支现代企业家队伍,领导国有企业走向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但现实情况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经营短期行为突出,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为了解决好这个突出的矛盾,不仅需要重视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激励体系来调动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 一、建立国企经营者激励体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股份制是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的较好模式李玉章当前,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十分严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股份制比其他经营形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较好模式。一、国有小型企业的现状及出路对于县级以下小型易于分散的国有企业,在改革...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国企产权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而国企产权改革更是国企改革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同时又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国企产权改革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论加强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改制一直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行为失控等问题十分突出,很有必要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运营的基础条件,但现今却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企业改制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改制,不仅是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促进产权流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扭亏增盈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企业改制行为不规范,存在许多漏洞,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漏洞。 (一)清产核资存有漏洞。企业清产核资时,由于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整个组织过程不严密,使企业财产清查不彻底,漏报、瞒报、错报企业资产现象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转轨时期的新问题,实际上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就十分严重。遏制国有资产流失要明确国有资产盈亏责任,通过各种渠道来防止“内部人控制”,以财务总监制度来加强财务监督,利用人民群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来加强社会监督,以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国有企业稳步、健康、高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公司法》的颁布实施,为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然而,从近年来许多地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包括同外商举办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看,《公司法》没有得到严格贯彻,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其表现如下:第一,国有企业在改建为公司或与外商举办合资经营企业的时候,没有严格依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有的在清产核资时趁机将国有资产划归小集体或个人,或者无偿量化国有资产给个人配股,从而侵吞、蚕食国有资产。有的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国家股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