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下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体现着复兴中华民族和振兴社会主义两大历史诉求;实现二者必须创新人类发展模式,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建构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主导作用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历经三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性的理论成果;第二个视角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三个视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以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项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主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创新成果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各阶段的理论名称不同,但理论主题是一致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认这一点,无论是发展理论还是推进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价值理念和理想形成的"场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三重导向功能:价值引领功能、精神动力功能、道德支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人民性、历史性、先进性三重内在属性;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理论创新和保障民生公正,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旨归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在这一历程中生发出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论题,它们分别从三个维度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真意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什么化";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了什么。深入分析和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这三个命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融合贯通,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通道;将理论形态与现实实践融合贯通,使科学理论直接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为基本依托,以中国面临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为基本导向,在有选择性整合世界现代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展开的理论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问题导向;二是资源整合;三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关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路径问题,即它的实现形式问题,不涉及对这个体系的具体概念、理论的理解。这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从两个层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一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三种具体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另一个层面是由这三种具体理论形态或者以后产生的理论形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等"四大特色"。在这"四大特色"中,民族特色有着鲜明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全新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鲜明的共产党人的要求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5)
增强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二要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三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理论和话语的关系,四要不断改进文风,采用对话型语言增进人民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13.
刘辉 《理论导刊》2020,(3):44-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较之西方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四大特色:坚持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体制特色;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理念特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理论特色;以行政效能的高位运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效能特色。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四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功,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实质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第一,从基本国情看,这条道路的根本要求是从中国处在不发达阶段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从理论指导看,这条道路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作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相似文献   

15.
梁栋 《学理论》2013,(4):38-39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从党史的角度梳理了建党九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首次飞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回顾党史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总结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首先明确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最切近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是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为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自然新时代社会主义传播理论创新路径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维度。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文化"软实力"入手,梳理了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传播学理论创新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者们从三个不同视角出发,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本源、特色内容以及内涵外延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定位上达成了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9.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立足于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实践,吸收借鉴了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有益成份的文化,体现其先进性、民族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