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2.
一看到题目,大部分人便会脱口而出:应该是“向前看”。 因为人们一提到“向钱看”,眼前便浮现出葛朗台之流那嗜钱如命的嘴脸,那搜寻金银贪婪的目光;更会联想到当今成克杰一类,本着“金钱至上的信念”、一味地“向钱看”,最终落得:有的看垮了明星企业,有的看苦了黎民百姓,有的看了个妻离子散、命丧黄泉……因此,有人疾呼:当今社会应大力提倡“向前看”,摈弃“向钱看”。 那么,“向钱看”就一定错吗?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要前进、要发展,不仅物质资料要充沛,精神生活也要充实,而在二者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起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走出物质繁荣、道德贫困的误区,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人类的生存既有马克思所言的“物的依赖性”,也有精神依赖性。精神生活的充实程度决定着生活的幸福程度。亚里士多德说:“幸福:黾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欲望的泛滥、物质的增长、权力的扩张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反而还会造成人的异化,使人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的自我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心灵自救。  相似文献   

4.
《小康》2009,(1):25-27
这是一场专属于“山寨”的狂欢。粉丝们在喧嚷中过上了“山寨生活”,有人只是为了娱乐,有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宣告内心的渴望,同样也有人希望“山寨”可以帮助自己成为“红人”。  相似文献   

5.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独乐与独醒     
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下午静静地坐着,也能安然;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自己,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衣食住行等属于物质层面,它的“繁荣”或日“昌盛”,有赖于人类物质创造能力;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属于精神层面,它的“繁荣”或日“昌盛”,有赖于人类精神创造能力。物质创造力与精神创造力交互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民生就是人民生活,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大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大众时代的旅游,表现出对自然回归的向往,对人类文明的好奇,但就个人而言,从时间和消费上,与定居生活相比,还不算是常态生活,却已经与游牧文明的本能移动有了本质区别。以作为生活方式的旅游为载体的人类移动生活,将在后工业文明时代逐渐成为主流,完美实现从“游牧文明”“定居文明”到“移动文明”的螺旋式上升。2010年,笔者受到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的启发,原创了“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及其理论。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和享受性消费,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功能,自然也与恩格尔系数形成反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旅游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增加,而且理论上讲空间巨大。那么,完全可以顺势而为,把旅游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定义为“旅游恩格尔系数”,以便从与恩格尔系数相反的另一个视角来判断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9.
对于领导者来说,通过目标激励法.可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对下属本人而言,通过确立追求的目标,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中总有几个无追求的“特殊”下属。对这种“特殊”下属,领导者通常很伤脑筋。很难实施正常的管理。而这部分人,在本人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同时,往往还对其他下属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转化“无追求”的下属,是每一个领导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在家庭”:世纪的文明工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指出:“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此,省妇联在山东省城乡广泛开展了包括“美化生活环境,创造富裕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年赚14万攒下10万,一对80后夫妇在网上晒起了“抠抠族”生活的帖子,引起众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种简朴到极致的生活了无生趣,但也有人力挺这种生活。认为勤俭是种美德。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一生有多种活法,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精神,有人说有了物质就可以追求精神,也有人说没有精神有了物质又如何,而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扶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由此感受到善的博大,心的欢愉。  相似文献   

13.
向炜 《重庆行政》2019,20(1):58-6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4.
一生何求     
钱是万能的吗?不,钱买不来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吗?不,人死了,精神还可以永存。一生何求,求就是那种精神,那种永恒的、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李素丽在普普通通的三尺票台上,用为乘客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诠释着那种精神;孔繁森在茫茫雪域中,用对藏族人民赤诚的爱谱写着对那种精神的赞歌。他们的人生观就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如今,一些人的兴奋点总在钱上。在有些人看来,那些只知奉献不图索取的“傻子”们,生活枯据,物质贫乏,是世界上最穷最健的人。可在我看来,他们的富有是任何人也不及的。他们的高尚精神,充实的思想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或清晰或模糊。60年代,当世界从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的阴影中渐渐复苏,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披头士”的摇滚和“垮掉的一代”成为记忆的亮点。而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社会政治因素统治了生活的每一部分。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当充实,所以尽管在批林批孔、学工学农的环境中长大,这一代人都是充满激情、崇尚理想。“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一、追求完美,践行比热讽更有力量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经常听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却抵挡不住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我们的住房越来越宽敞,却抵挡不住一桩接一桩的强拆血拆事件;我们可以获得一张又一张学位证书,但抵挡不住校车事故与拼爹游戏……如果愿意,这样的吐槽可以列举更多,它们也都有着现实的影子,你无法否认,更不可能否认得了。  相似文献   

17.
3年前,59个上海干部去援藏。 有人说,他们是去“镀金”的。但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长期生活,高原反应让人“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吃饱没吃饱不知道,生病没生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徐缨 《群众》2011,(6):60-61
民生的改善,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上的改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加期;到达或接近7000美元时,这种需求将进一步放大,进入“井喷期”。对于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的常州来说,精神愉悦、文化满足与物质富足已成为当代民生不可或缺的三个支点,如何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推进文化民生幸福,常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他国也崇孝     
《精神文明导刊》2009,(2):17-17
韩国:“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先说韩国的年俗,它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直接体现。每年春节,韩国都出现“千万人以上的大移动”,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茶礼”在正月初一的清晨举行。先由主祭者焚香、下跪、  相似文献   

20.
王振德 《当代思潮》2012,(11):94-96
古人云:“察今知古,察己知人;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诗仙李白亦曾在《把酒问月》诗中浩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确,无论是古人今人,不过是白驹过隙,其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和婚丧嫁娶,其追求无非是衣食住行、功名利禄和诗书琴棋。近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