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各民族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民族团结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认识实现这一原则对于建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密切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相对于民族压迫、民族分裂和几个强大民族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对于祖国举足轻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 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 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 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新世纪、新时期,需要认真重温、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在各民族学生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从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间题。”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叶素云 《学理论》2012,(22):13-14
在众多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拥有着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练简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与民族团结精神湖南师范大学周作翰50年前的战争风云早已消逝,但抗日的民族团结精神如光昭日月,永不磨灭。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强大凝聚力的团结精神,今天我们来深刻理解它,对于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蕴含的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在新时代的明确回应,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心剂。当前需要从文化产业、理论宣传与教育、制度建设、融入日常生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五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了国家的战略要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也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其深层的根据在哪里?根本在于“四个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和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实现和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处理民族关系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对历史遗留下的复杂民族关系给予高度关注,始终强调把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头等大事,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统一看作实现各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列宁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在处理俄国民族关系的实践中使各民族结成了平等、自愿基础上的稳固联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并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这些宝贵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同样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完善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关系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本文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中国政府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了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关系,重点论述了构建以民主集中制法则处理集中与自治关系的原则。以期实现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关系的正常运转,达到民族团结、国家富强。  相似文献   

13.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创新民族工作的机制、拓展民族工作载体的重要举措。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当前,准确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旋律,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进行深入探究不仅价值重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励功能、保证功能和协调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9,(38)
在全国人民迎接国庆50周年盛典的喜庆日子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相继召开,同时举行的还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本世纪末又一盛事,是我国民族政策成就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节日。人们相信,这一切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各民族携手并肩,以全新的姿态,把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境内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千百年来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开发疆域,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  相似文献   

15.
吴爱民 《学理论》2015,(7):227-2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团结·进步     
《瞭望》1988,(18)
最近,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各民族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表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表彰会开得好,“团结进  相似文献   

18.
夏旭晖 《求知》2023,(3):22-2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侵略下被迫开启了救亡图存可歌可泣的史诗篇章,在伟大的时代觉醒中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真理道路。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历经艰难曲折,冲破封建主义的枷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9.
中华王朝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推动了自在中华民族的凝聚。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后,中华民族在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完成民族国家构建历程的标志,为中华民族打造了坚固的政治屋顶,中华民族拥有了现代国家形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自此,作为国族实体的中华民族掌握了国家主权,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实载体,成为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族政策、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抓手。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政治意义集中体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国族建设,具体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5)
新冠肺炎疫情战"疫"过程中铸就了以爱国精神、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新时代"抗疫"精神有着强烈的价值旨归,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养分,融入了当代国家和人民的时代精神特质,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精神的结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