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 日本研制反舰导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二战战败而陷于瘫痪的日本军事工业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走向复苏,只是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从战后至今都没有专门的军工企业,所有军品生产均由民间企业承担)。创建于1870年的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Ltd)脱颖而出成为日本民间企业军品生产的龙头老大。历史悠久的三菱重工  相似文献   

2.
崔世广 《当代世界》2015,(12):55-59
<正>2015年适逢日本战后70年。由于这是战后日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战后70年"成了2015年日本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日本的"战后"意识似乎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本文拟以战后体制的斗争为主线,结合战后日本的国民舆论调查结果来考察日本"战后"意识的变迁及其特征,以期对理解和把握日本提供某些启示。日本的战后体制与"战后"意识的源流日本的"战后"意识形成于第  相似文献   

3.
<正>战后至今,日本对于二战时期的侵略历史一直没能彻底正视。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于战后50周年的1995年发表"村山谈话",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有限的反省和道歉。但此后历届日本政府尽管重申其精神,但鲜有出其右者。有研究指出,战后日本具有"翌年法则"怪象。[1]日本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有限的历史反省,常态的错误言行。日本错误的二战史观伤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破坏  相似文献   

4.
1993年8月,随着日本自民党的下野,主导日本政坛达38年之久的“1955年体制”宣告垮台。此后的十余年间,日本的政党政治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颇受关注。现任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特聘讲师的伊藤夫先生所撰写的日本株式会社新潮社2003年出版的《政党的溃散———永田町失去的十年》(《政党崩———永田町の失われた十年》)一书,是了解近十余年来日本政党政治状况的重要资料。伊藤夫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田中角荣时代的自民党本部,开始在自民党、新进党事务局工作,以后历任太阳党、民政党、民主党的事务局长。该书记录了作者在上述…  相似文献   

5.
日本商界在日本战后政治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日本经济态势的发展,而且直接参与了政治过程的运作。本文通过对日本商界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揭示其与日本政治结成的紧密关系,以及这种政商关系所具有的历史传承性。本文认为,日本商界从最初就与政治密不可分,这种政商关系在二战后初期,即盟军占领时期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在战后的几十年中更加发展,并成为维护日本保守政治的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安全政策70年的演变,从其内在动因的逻辑来看,可以说总体上就是一个构建与加强自身安全保障能力的动态过程,即追求"安全保障自主化"、"国防正常化"和"军事大国化"的过程。1这是因为,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剥夺了拥有正常安全保障及军事能力的资格,而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就成了其安全政策力求的目标。可以看到,在战后70周年的2015年,日本安全保障指导思想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变,政策范围内可以突破的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8)
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或者"枪打出头鸟",这种古老中国庙堂与江湖的智慧共识,在曾经全面向中国学习的日本也有对应的词句,只不过,中国人的理解建立在一种自保诉求之上,而日本人则用以作为对集体主义文化的强调。Pascal是一名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度充满好奇的年轻的荷兰摄影师,他在2014年在日本拍摄了这一组照片,年轻人新时代下的困惑展现在木然的表情之下。摄影师试图从一种社会动力的大视野去看待这个让他兴致盎然的现象。他分析,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房地产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在中日关系领域已成为一个标志性问题 ,并引起中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 2 0 0 1年“第三次教科书事件”的发生情况、特别是右翼文人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活动的考察 ,提出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并非单纯历史认识领域的问题 ,它反映出战后以来日本政治和社会发展当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视角 ,用以透视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本文呼吁更多的中国学者进一步关注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深层 ,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潮演变的格局当中进行研究 ,以期对全面认识日本、把握日本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正>"安倍谈话"是日本政治"总体保守化"的具体表现,是日本"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国际宣言。日本右翼和一些保守势力力求摆脱"战后体制",挑战二战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行动,不仅表现在出台安保相关法案、修改和平宪法等方面,还以否认殖民及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修正主义言行伤害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受害国的民族感情。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有关日本与亚洲受害国"历史性和解"的美好话语,已经被"安倍谈话"的妄言打上了休止符。这将给未来中韩日三国关系的发展蒙上阴影。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外交解密档案和有关当事人回忆,由于国民强烈的反核感情和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战后日本的核政策表面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倡导"无核三原则",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没有公开制造核武器。然而,在和平利用名义下进行的核电开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军事意图,与追求核武器"制造"能力的军事目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核电"与"核武"互为表里的复合型政策体系。在该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日本还先后两次与美国签署"核密约",允许美国"运进"核武器,寻求美国的核保护伞,并在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背后,通过发展核电,行独立保持"制造"核武器潜在能力之实。  相似文献   

11.
日本重回亚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学界有种说法,认为从战前到战后,日本的亚洲主义分为三种位相:即政略亚洲主义、心情亚洲主义和思想亚洲主义。日本能否彻底回归东亚认同,重建所谓"思想亚洲主义",既关系到东亚共同体构想能否顺利实现,也关系到中日各自在共同体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大海啸和核事故,对日本列岛造成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复合型灾难与系统性破坏。日本前经济企划厅长官娇屋太一称之为继幕府末期、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历史上的“第三次战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本书以日本为案例,阐述了能源安全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二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能源安全经历了以能源生产安全、能源来源安全、能源运输安全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在漫长的战后时代,日本能源安全经历了战后初期的困难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石油供应黄金期;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的能源安全稳定期等。在2011年"3·11"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一系列新的因素正在使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为日本积聚了走向政治大国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便开始了其政治大国蓝图的构筑,谋求改变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大平、铃木内阁首定基调,提出了"第三次开国"政策,强调"美国如今已从超级大国变成了强国之一,可以对美国的威慑力量寄予期望的时代已经过去。""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成为积极创造者。"抵消美国的影响,填补美国衰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是日本成为世界大国国策制订者的初衰。83年上台的中曾根内阁第一次将日本的目标确定为"国际国家","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实现"战后政治总决算。"1988年1月,竹下内阁提出"确立为世界作贡献的日本"的地位。大国目标一次比一次定得高,表  相似文献   

15.
序言:历史不容亵渎今年是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确立战后远东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东京战犯法庭开庭60周年纪念。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4月16日,驻日盟军按照《波茨坦公告》的承诺开设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了罪大恶极的二战日本甲级战犯。这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其侵略活动的一次总清算。在日本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遭受苦难最深,损失最严重的就是中国,因此这次审判也是中国洗雪百年国耻、讨还公道和正义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一个清楚的历史事实是,东京审判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当代日本知识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再思考与再出发加以回溯与整理。日本的东亚观曾经被国家至上的军国主义者所滥用,当代东亚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亚人民对战前"大东亚共荣圈"的疑虑和批判。如何在思想上超越历史,便成为当代东亚论者不可回避的挑战。本文以日本的"东亚"论述为轴线,叙述了从响应中日战争爆发的东亚协同体主张、顺应近卫声明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至战后受区域化与全球化影响而复兴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从中发现日本学界呈现出一种"超国家"的倾向,不论是出于现实政策的需要抑或政治思想的推导,他们皆不满足于单一国家的政治体制,而经常提倡多国与跨域合作。文中并以平野健一郎的东亚论述,作为超越日本不正常国家困境的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实践,既有"非战、非武装、非暴力"的内容,也有与"和平""和平状态"等不加区别地使用的形态,在珍视和平的同时也可能有未能直面日本战争责任的一面。战后日本和平运动的指导思想并不仅限于"非战、非武装、非暴力"意义上的"和平主义",在和平运动的不同时期,"和平主义"分别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立宪主义等思潮相关联。近年来,日本政界保守势力宣扬"积极的和平主义",各代表人物的主张有所区别,但都已走到"和平主义"的反面。与此同时,日本民众中存在着与政府截然不同的"积极的和平主义"。作为可能遏制政界保守势力的力量,当前日本的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和平宪法虽然源自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但其修改与通过的过程表明,战后获得了主权者地位的日本民众在立宪过程中仍然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该宪法作为社会契约的体现,对政府和民众双方都有普遍的约束力。另外,和平宪法高扬和平主义的旗帜,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来看,改宪论者对和平宪法的各种批判都面临着逻辑上的根本困难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口头表决方式通过了一项谴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慰安妇"的决议.在这之前,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于6月26日,以39票赞成、2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谴责日本强征"慰安妇"的121号决议案,要求日本政府"以清楚、明确的方式承认'慰安妇'问题,正式道歉并承担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受到美国的重要影响,战后日本的地区研究的发展经历黄金时期,在学者们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为日本更好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本地区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于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专业研究,尤其是国际关系研究之间关系、地区研究方法论及地区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反思等三个方面的论争。这些学术论争推动了日本地区研究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当前,日本的地区研究与现实政治特别是与国家政策走向关系日益密切,其地区研究理论建设尤其是方法论方面不断完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得到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