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对他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无论作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会过分。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几乎在所有的文学创作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把一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推向新的高峰。纵观雨果的创作生涯,无论是宏篇巨制的小说,思如泉涌的诗歌,还是回旋跌宕,有声有色的戏剧,他都是以人道主义作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的。他是一代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2.
一谈起世界大诗人,人们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些名字:华兹华斯,海涅,雪莱,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雨果。在谈雨果时往往语焉不详,尽管文学史上说他是伟大诗人,但中国读者却几乎读不到他的诗作。中国读者对于作为小说家的雨果有了充分的了解,可是对作为浪漫派诗人的雨果却知之甚少。1985年,雨果逝世一百周年,法国把这一年定为“雨果年”。在我国,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雨果诗选》(沈宝基译),接着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另  相似文献   

3.
在雨果的文学创作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至今仍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掘。在法国诗歌的发展史上,可以说,雨果起继往开来的作用,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的许多法国诗人都曾从他那里吸取过养料。他在诗的內容和形式上对法国诗乃至西方诗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他对史诗这个古老文学体裁的继承与创新。本文拟着眼于对《惩罚集》和《历代传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略述雨果史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雨果     
法国的传统文学评论,虽然不能不在文学史上给庞然大物的雨果以相当高的地位,但在一般情况下,对他总是批评和指责多于赞扬。首先指责他的政治立场反复无常;其次说他的诗歌艺术不甚高雅与精湛,不登大雅之堂。我认为这种指责与批评是不公正的。下文试就这两方面的问题,发表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今年五月二十二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时光没有冲淡人民对他的纪念。1870年九月五日,即拿破仑第三倒台的第二天,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的雨果胜利地返回巴黎时,六十万人夹道欢迎的情  相似文献   

6.
可悲的安德烈·纪德的这句名言(关于论诗,他并不高明。编写的《法国诗选》比蓬皮杜编的《法国诗选》更差劲,更落俗套,这就是明证。)很能说明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因为诗人雨果的全面的、超凡的巨大天才阻碍和干扰了他们。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文学生涯的,而他最早译介的域外文学正是法国文学。自清末林琴南翻译小仲马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起,法国文学便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就已阅读过法国作品。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与法国文学的接触就更为频繁了。到日本不久,鲁迅即开始译介法国文学的工作,直到晚年仍有译作问世。虽然鲁迅介绍的法国文学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他毕竟是我国最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中,鲁迅最感兴趣的似乎还是法国文学。首先引起鲁迅注意的法国作家是维克多·雨果(1802-…  相似文献   

8.
雨果说:“巴尔扎克这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想补充一句: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这可能是指作品反映的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也可能是指作家在创作中的艺术境界。总之,不论是反映客观现实,还是描绘艺术境界,都有一个如何表现的问题,即写作方法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与一个作家的气质,思想(艺术观点)分不开的。因此,即使同属于一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仲马的名字不但传遍了法国,而且传遍了欧洲,不但传遍了欧洲,而且传遍了全世界。——维克多·雨果世界上象大仲马那样闻名遐迩的作家并不多。他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各国,并且还在继续流传着。如果以读者的多寡而论,大仲马也许是名列前茅的。他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一百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吸引着广泛的读者。大仲马不仅  相似文献   

10.
resumeCetexposepresentantLouisAragon,undesgrandspoetessurrealistes,donneuneiddee,porcisesurlapoesie,laprowdetl'imagesurrealistes路易·阿拉贡(LoutsAragon1897-1982)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发展是同本世纪的文学史、政治史密不可分的。由于其丰富的经历、卷积浩繁的著作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宏大气派和奔放的文笔经常被誉为20世纪的雨果。阿拉贡一生以其多产,更以其作品多样化著称。从超现实主义时代的天才作家到写“真实世界”的勤奋大手笔,从抵抗运动的抒情诗人到写出令人眼花涂乱作品的小说家,阿拉贡的名字代表了20世纪法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李璞 《法国研究》2014,(3):62-65
相对中国出版的诸多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法国文学史》而言,法国出版的由法国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学内容丰富,需要作者知识广博。但20世纪下半叶问世的雅克?班巴诺的《中国文学史》却按文类不同,并大体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历代知名的作家作品和法国乃至英美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承前启后之作。  相似文献   

12.
维克多·雨果是举世闻名的作家 ,也是一位修辞大家。本文对其《悲惨世界》( Les Mis rables,1 86 2 )和《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雨果写法 ],1 874)这两部小说的语言运用特色试作一些初步探讨。透过小说的摘录句例 ,我们将重点赏析雨果运用“反复”与“对照”修辞法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其修辞效果。雨果在描写人物或事件时 ,不时运用“反复”修辞法 ,其中有的词语反复使用次数之多较之其他作家实在罕见 ,以至蔚为奇观。他借此大笔挥洒 ,语势滔滔 ,造成反复吟咏的强劲旋律和情感奔放的非凡气势 ,给文句谱就诗歌一般的强烈节奏感和令人…  相似文献   

13.
论左拉     
从浪漫主义开始当左拉投身文学事业的时候,法国文学界正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之下,当时这个青年人最崇拜的作家是雨果和缪塞。他曾经试着写诗,但写得不好;于是他转而创作小说。他写了《给尼依的故事》(1864)、《克洛德的忏悔》(1865)。他在这两部初作中,想象比现实的成份多,抒情比叙述的意味更浓。青年左拉热烈主张用浪漫色彩去美化、装饰那个他后来称之为“充满疯狂和羞耻的奇异时代”。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现实是凄惨的,现实是可怕的;那么让我们用鲜花把它掩盖上吧。……你在回信中总是说  相似文献   

14.
曾朴不仅是晚清知名小说家,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1912年辛亥革命后,曾朴从法语翻译了雨果的名作《九十三年》,并将其题为“法国革命外史”,刊载于《时报》。曾朴于此时翻译《九十三年》,虽然明显地包含着应合中国革命时局的动机,但作品高扬人性的主题却超越了单纯的政治革命,表达了“诗人”的革命理想。译者曾朴的“诗人”身份以及他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又使他进一步阐发了作品“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道主题,因此使这部小说在当时显示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思考革命的理路。  相似文献   

15.
练莹 《法国研究》2014,(3):46-51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自称是另一位法国作家亨利·米修的忠实读者,并一直非常鲜明地表达对他的尊敬与仰慕。法国文学批评界也把他称为"米修的儿子"。本文旨在阐释当代法国文坛中这对"父"与"子"关系脉络中的两个思想焦点:孤独的形态与语言的理想,进而呈现具有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的勒克莱齐奥是如何循着米修的脚步,来开启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雨果诗选译     
下面几首诗是武汉大学法语系应届毕业生的译作,收入自编的《雨果抒情诗选》中。此诗选作为对武汉大学与法国友好合作五周年和雨果讨论会的献礼,获得了好评,故而本刊选登其中几首。  相似文献   

17.
盛成同志在本世纪初期留学法国,在法国诗学,文学上卓有成就。曾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他在法国发表过其代表作《我的母亲》(Ma mère),《在疯狂的年代》(Les années folles)等小说和诗篇,颇为法国人士所称道。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现任北京语言学院教授。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雨果逝世一百周年,给法国文学家格拉蒙(Maurice GRAMONT)而作的。来稿因邮寄延误,特在本期发表。  相似文献   

18.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1910—)在中国鲜为人知,或者说几乎根本没有被介绍和研究过。去法国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个作家,更没接触过他的作品。到法国后,才知道他的成就、声望都在我原以为很重要的一些作家之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利耶·德·里尔·亚当的短篇小说《神秘交感》是西方奇幻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名篇,被文学评论家公认为最美的奇幻小说之一。然而维利耶不仅仅是一个奇幻小说作家,他还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神秘交感》就是维利耶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对波德莱尔在《应和》一诗中阐发的象征主义诗歌理念进行实践的结晶。从象征主义的视角下解读这篇小说可以穿越维利耶用丰富绵密的意象和大量的暗示,通感等表现手段构造出的"象征的森林",更好地领略他精心营造出的梦境与现实遥相呼应,自然与精神相互沟通的神秘奇景。  相似文献   

20.
法国是译介阎连科作品最多的西方国家,在十一年的(专著)译介历程中,作家在法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媒体与读者对译作的接受与解读对作家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一个作家是否能在域外保持持久活力,归根结底还是其写作实力。本文选取阎连科法国十一年的译介历程中有结点意义的五篇作品,结合法国批判大师蒂博代的文学批评观点,以法国媒体和读者评论为研究素材,分析阎连科形象从"话题作家"到"实力派"的转变过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