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贾学军 《前沿》2011,(1):25-29
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动,这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产生了冲击,促使了西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历次改变。随着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与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趋于沉寂,"新社会运动"开始纷纷兴起,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运动形式,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引领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运动的去阶级化潮流,是当前西方左翼中最有上升空间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2.
郇庆治 《人民论坛》2012,(30):71-72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不再仅仅是欧美西方国家的事情,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态社会主义变革的"主人翁"意识与心态"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首先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型社会主义思潮或环境政治理论流派,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影响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新进展一是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探索。这方面主要以美国学者为代表。世纪之交,詹  相似文献   

3.
简述生态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毅 《中国发展》2007,7(2):36-39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马桂芬  黄仕强 《传承》2009,(4):50-51
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托洛茨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中,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在蓬勃发展。加强对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托洛茨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中,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在蓬勃发展.加强对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十几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实践者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在苏东剧变中的作用作出了评价,对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进行了判断。尽管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看法不尽相同,但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则充满一致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会主义是发轫于西方绿色运动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其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理念、生态理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结合起来,重新思考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进而寻求社会变革的根本途径与策略,并积极探讨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上与绿色政治是有区别的,虽然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其提供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已给全球进步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中的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股思潮。这一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诸多新问题的思考和希望,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的观点。但与此同时,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性,注定了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袁欢 《新东方》2024,(1):83-88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均在生态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上作出了一定探索,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绿色运动的发展。通过将二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二者均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但在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的矛盾问题以及实现生态目标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阐释了“资本主义两重矛盾”,并在具体实践中走上了改良折中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的指引下,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生态贡献,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路径。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0.
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 ,我们党又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设想和见解 ,这对当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自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及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指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全党倡导和推行调查研究,并在中央苏区作了大量的调查,把调查研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这对于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环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调查研究中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法宝;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党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之选。  相似文献   

14.
苏礼和 《桂海论丛》2009,25(6):6-10
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的,中国化内含着现代化,中国化必须体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李合敏 《桂海论丛》2010,25(2):12-17
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在其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蕴涵了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而且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他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由于时代、实践和认识的局限,他未能真正摆脱苏联模式和"左"的影响,在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上日益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能不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与取得成功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许进品 《桂海论丛》2008,24(3):13-15
在回归现实中不断创新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提出和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战略性的考虑也是客观需要。反映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谋略,它尊重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它的特殊性,从哲学的角度,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根据新时期的历史特点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对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中国时代课题的历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正是在不断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突出矛盾,破解时代痼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围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课题,不断探索和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