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钟璞 《求索》2011,(6):125-127
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人性自由强调生命本质力量的内在放逐与超越,从而形成一种还原人类自然天禀与原初真实、始终保留超越物质生存而具有丰富精神内生活的生命美感与质感,呈现人类内在的、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它是本体价值的自由而非实践理性的自由,即美学自由主义,而非权利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
帅才 《半月谈》2020,(1):20-21
每个生命都值得温柔对待「2007年,湖南省肿瘤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临床心灵关怀部,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灵关怀服务理解病人痛苦.倾听他们心声,帮晚期癌症患者列出愿望清单助其实现……这些都是心灵关怀师的职责。正因为他们如此靠近肿瘤患者,靠近死亡.才更深地懂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生关怀"指向的是一种心灵的涵纳与吞吐,是对社会、对自然(宇宙)、对生命、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一种终极追问。人活着,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大爱的追求,这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普世情怀。当今的中学生,由于缺少这一方面内容的教育,存在着漠视生命、信仰缺失、不知感恩、心理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  相似文献   

4.
方娟 《公民导刊》2006,(5):21-22
记得在审议《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时曾有代表提议,重庆雾天较多,希望在该《条例》中增加汽车白天开灯行车的相关规定,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因为相对于人的生命来说,车灯所消耗的这点能源是值得的。类似的提议还有很多,它们共同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在整个审议过程中得到愈加清晰的体现。我们相信,最终出台的《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对"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有着更完善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6.
杨林 《理论月刊》2006,(6):42-45
权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是尼采思想的核心语词。它不是由于自身的缺乏而对于权力的向往和渴望,与日常的权力欲望有着根本性的区分。权力意志中权力与意志是同一的,但它区别于传统理性哲学中作为心灵能力的意志,它的历史性以一种隐藏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朝向虚无的意志。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于是体现出它的生殖与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7.
何阿珺 《求索》2008,(10):196-198
本文从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以及词人所处的北宋、南宋交替的社会背景出发,对李清照词中频频出现的“花”与“酒”两种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种看似平常之物其实是词人心灵的载体,是词人对生活、生命的执著热爱与面对黑暗现实想要逃避的矛盾心理在词中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花”与“酒”在词人的笔下也就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而被赋予某种比兴寄托的含义,从“花”与“酒”中我们可以感悟词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李忠红  王贺 《理论月刊》2010,(2):177-179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祭文     
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令人疼痛的剧目。但是,也许时代车轮的飞速旋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内容越来越粗糙,心灵和情感越来越迟钝,人们麻木着或者逃避着,不让任何引发疼痛的元素接近心灵。我们不知道,这样长久下去,我们是否最终会失去疼痛的感觉。然而,对于有些职业来说,疼痛时时在提醒着人们:生命还在。它虽然不是所有人的节日,但是,这个节日却给我们活着的人很多启示。自2001年7月1日起,58位(北京警察博物馆建成开馆时数)警察烈士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家,那些已经消失了的生命躯体以另一种形式再现了。而这些英烈的亲属们追念亲人也…  相似文献   

10.
生命关怀: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遮蔽了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我们应努力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实现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徐碧辉 《思想战线》2002,28(4):102-105
形上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求知冲动 ,更是一种寻找精神寄托和灵魂安顿的渴望。但是 ,这种追求和冲动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在被怀疑论消解着。从苏格拉底到 2 0世纪的语言哲学及后现代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对形上追求的怀疑和消解从来没有停止过 ,大众文化的兴起更为这种消解提供了现实的文化土壤和依据。但是 ,形上追求作为一种本体性冲动是不会停止的 ,因为它表达的是人的超越需要。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提高 ,形上追求必然会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商务英语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不仅应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也应注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寒暄问候、商务谈判、商务宴请、时间观念和商标语言及产品的包装设计。针对以上差异提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知识作为联系世界的特殊方法,以信念为动力追求真理,其本质是普遍指涉性的思想,形式呈现是概念。以自然、社会、人文为对象探索形成的知识体系内核,是关于自然、社会、人共生存在的法则、公理、律令及其运作规律,构成人类如何善待自然、社会、人以及怎样适度生活的依据、尺度、边界。尺度之于个人或社会,构成其行为边界。在生活世界里,边界构成利害是否有度的分水岭,尺度成为衡量利害得失是否合法合德的依据。因此,求知既成为道德生活的动力,更是创文明的方式,因为文明的内在支撑是合乎人性要求和自然法则的知识体系。而自觉的求知努力,开辟出知识体系的构筑之路;不间断地构筑知识体系,制度道德、法律道德和教育道德才能普遍形成,生活道德才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所需。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对于吃饱穿暖的当代人而言,信仰是其强烈的需要,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人自身特别是青年的身心和谐。人生存于世界,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身与心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决定和制约着人和人关系是否和谐,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必须全力塑造青年一代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16.
高等警察教育的本体诉求:培养全人警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针对警察高等教育过窄的专业设置,人文教育薄弱造成警察文化底蕴不厚、人文素质不高,缺乏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等问题,高等警察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将通识教育置于基础地位,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实现学养与人格的兼进,培养全人警察。  相似文献   

17.
马绍玺 《思想战线》2001,27(3):69-73
考察冯至<十四行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抒发,可以看出,诗人从死亡与超越、孤独与交流、瞬间与永恒、人生与自然等几个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探寻生命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盖光 《思想战线》2005,31(4):84-89
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从生成论的视域中将文艺审美活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生命体验形式,它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在最有效、最合理的层面上凸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生命共通感.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特征表现为"天地自然"与"人心营构"之"象"的生态生成性;"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生态本体性;"不著一字"与"浅深聚散"的"无工"生态契合性;"芙蓉出水"与"外枯中膏"的"心意"生态流转性;"观山观水"与"悦心乐知"的"主客"生态互证性.  相似文献   

19.
毛勒堂 《思想战线》2006,32(2):7-13
消费主义俨然成为现代商品社会人们顶礼膜拜的价值理念。“消费”控制着人们的生活,主宰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并深刻地影响到人类存在的自然根基和社会精神家园。从根本上超越消费主义,就要大力倡导消费正义,消费正义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价值主张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适应环境的历史。一个民族既然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那么其全部的生产活动以及部分与生产或维持生活有关的行为规则,就可以看作是直接或间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人不是用改变自己机体或行为的办法去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用改造环境的方法去主动的适应环境。在这一长期过程中,一个民族在与环境以及人们之间互动中逐渐生成了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行为规则——民族习惯法。因而民族习惯法是在生产与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累积的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理智的创造物。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生态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