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2.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3.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4.
蜀中名园三苏祠□黄山人朱德委员长曾在他的诗文中写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与高”。这是对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高度公允的评价。苏氏父子之名,与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齐名,历史上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三苏父子中,...  相似文献   

5.
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故里四川省眉山市,有这样一位学者型官员,他酷爱三苏文化,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三苏研究,为挖掘眉山这片富饶土地深厚的文化宝藏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这位俊杰之士就是现年54岁的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直属眉山总支主任张忠全。 张忠全是东坡故里有名的苏学专家,他对三苏的研究起于1980年。那年,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在眉山成立,当时他还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酷爱三苏诗词的他,成为学会的首批63名会员之一。从此,他迷上了三苏研究,沉醉其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选择研…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5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在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四川省委会主委王正荣,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刘建军,中共眉山市委书记李静,中共眉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罗佳明,眉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贺文,眉山市政协主席王影聪等陪同下,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专程考察灾后维修重新开馆的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三苏纪念馆。三年前,芦山地震后不久,刘晓峰就曾视察过受到损害的三苏祠,当时祠内多处建筑遭到结  相似文献   

7.
常州的盛会     
常州的盛会由我党党员莫静坡、沙黎黎和画家薛金炜首倡并主持复建的“常州东坡书院”日前在江苏常州成立。复建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共常州市委市府、农工市委县委的关怀和支持。“常州东坡书院”建于南宋,至清尚存。它与四川眉山三苏祠、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构成了苏轼一生...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景仰的“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之所以能占三人,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苏氏良好的家风家教。这份“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之中,首要一条就是读书正业。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自惠州再贬海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二日,苏东坡携幼子苏过抵达昌化军治(今儋州市中和镇)。元符三年(1100)六月,离开海南,渡海北归。东坡居儋三年,与儿子苏过“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同时精心指导子孙后代读书写作,十分关心他们意志情怀的培养,以此作为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我们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相似文献   

9.
眉州之韵     
“眉山,古称眉州。自南齐建武三年(496)建制以来,已有1500多年历史。眉山自古以来文化鼎盛,饮誉四海,文化名流,史不绝书。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三苏文化。因此眉州又被称为‘诗书古城’、‘东坡故里’。之所以被称为诗书城,不仅是因为大诗人陆游对此曾发出‘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感叹。其实在宋朝时期确有人产生过打  相似文献   

10.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是一个能够缅怀过去的城市:“三苏”文章盖世、辉映古今;“唐宋八大家”独占三席;两宋三百年间,共出进士886名,宋仁宗惊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出眉州!”这是一个能够表达现在的城市:三苏文化、长寿文化、生态文化;枇杷之乡、脐橙之乡,古代文化和现代经济实现了和谐的发展。这是一个能够梦想未来的城市:高擎文化竞争的旗帜,打造中国诗书城,在个性的空间里承载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王渔洋纪念馆位于桓台县新城镇,是为纪念清代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渔洋而建立。馆址在"忠勤祠"内。忠勤祠原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所建,是一组宫殿式建筑,中轴对称,三进院落。有正殿、东西厢房、后殿和东跨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院内碑碣林立,苍松挺拔。  相似文献   

12.
资料汇集     
世槽会展馆一览室内展馆:世界馆──面积11000平方米,是流线型的现代建筑。展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园林园艺精品和珍稀植物。中国馆──面积17451平方米,采用中国民居现代风格设计,主题为“绚丽多彩的中国园林园艺”,集中展示中国悠久的园林[d艺历史和广博精深的园林文化内涵。科技馆──面积3064平方米,是点、线结合的现代建筑。主题为“园艺与科技”,展示国内外园艺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人与自然馆──面积4953平方米,是取形于“三叶草”的空架建筑,展示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大自然形成的互动关系,增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意…  相似文献   

13.
三苏祠记游     
三苏祠记游沈运良在川西北平原西南,有一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的县城眉山县,县城的西南隅,座落着一风格古朴高雅,风光秀丽迷人,环境别致幽静的古建筑群,该建筑群翠竹掩映,楼台亭榭浑然一体,如诗如画,尤具特色,这就是天府之国重点旅游胜地,唐宋八大家中占三席的北...  相似文献   

14.
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毗邻浣花溪而建,后经历代修葺重建而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简朴典雅,诗景相融,今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看到的茅屋故居正是根据杜诗中的描绘而取意其意境于1997年建设的古典园林景观。杜甫草堂将古典园林与杜甫诗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无不体现出杜甫草堂特有的园林文化艺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杜诗的精神与意境,景观考虑到了整体的布局,也留意于细节的体现与表达。本文试就草堂茅屋的园林文化与杜诗意境两方面作一简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木兰祠木兰祠位于河南虞城县营廓镇大周庄村,是为追忆隋代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修建的祠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木兰祠现存有殿堂、祠碑及花木兰墓等,占地4.8万多平方米,年接待中外游客数 10万人。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书学是在宋代文化浸润下形成的具有宋代书学典型代表意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宋代文化的"内倾性"促成了苏轼书学"自然"的审美论;宋代文化的"创新性"熔铸了苏轼书学"出新"的创作论;宋代文化的"兼容性"成就了苏轼书学"兼容"的风格论。  相似文献   

17.
开封府     
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是以北宋开封府衙为原型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先后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河南省十佳人文景区等,并通过了ISO9001/14001国际质量、环境体系认证。历史上的开封府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北宋时为国都府衙,因其地位显赫,多有亲王重臣担任衙署长官。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执政本府,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此任职,造就了以“…  相似文献   

18.
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投入30多万元重建扩建上海庙镇一级文化站活动阵地1500平方米。购置了一套完整的球类活动器材,器乐器材,文化器材组织业余体育队、民乐队、“沙日塔拉”艺术团。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09,(8):F0004-F0004
扬州园林历史悠久,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因其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瘦西湖风景区、个园、何园是扬卅园林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20.
苏婧 《前沿》2013,(16):177-178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是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苏州古典园林始于春秋,兴盛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其静谧雅致的意境营造令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从时间上来看,昆曲与园林作为苏州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典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昆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所以在聆听昆曲悠扬婉转的曲调与唯美优雅的唱词的时候,总让人犹如置身于一扇虚掩着的园门前,推开吱呀作响的园门,看见的正是满园春色如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