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国警察“武器使用”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警用武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有关规则和标准分析了当前我国警察"武器使用"与"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条例》修改的基本理念及基本原则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孙昊 《法制与社会》2014,(11):74+80-74,80
使用武器、枪支是法律赋予警察的神圣权力。依法使用武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重要职责。但现实中刀枪入库,使得武器的使用权形同虚设。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这种非对抗性的冲突,更加要求警察慎用警械武器。特别是对于使用杀伤性武器,争议更是不断。做为非致命性的驱逐、制服性武器就越发重要。本文探讨驱逐性、制服性等非致命性武器的使用权及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警察执法权益和警察生命安全,法律尊严的宣泄。从长远更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及考核有了更新的需要。为适应这种变化,对国内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考国际上先进的武器使用训练理念,提出了以安全理念和安全操作规范为核心,以实战需求为目的,以武器操作为主要训练内容的渐进牌照式训练、考核系统,为国内警察武器使用训练模式创新提出了更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陈浩 《法制与社会》2014,(5):220-221
依法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一项特殊权力,是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现实中,基层民警在临战状态下放弃使用武器,导致警察的权威与制暴力受限,民警伤亡率居高不下。本文从实例出发,对基层民警放弃使用武器问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9,(5):19-24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社会影响深远、武装程度和突发性增强等特点。相应地,与之相抗衡的反恐作战能力必须得到提升,反恐工作中警察武力应得到提升和应受到重视。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如实战中警察使用武器时暴露出来的难以操作问题,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反恐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反恐背景下,修改相关警察使用武器的部分法律规定,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确立用枪原则;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相关武器使用法律条款的内涵;细化民警使用武器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在实践中建立适应反恐需求的科学管理机制和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张莉斌  杨宁  黄渴 《政法学刊》2010,27(2):118-121
依法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警察的权力,是维护社会治安、惩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和警察生命安全的有力武器。而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是一个技能与法律法规密切结合的实战训练,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熟能生巧的、有制度的、严格规范的、长期的、永恒的训练过程。香港警队的警务实战训练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最科学、最实用的训练水平,他们的枪械训练为内地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向。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应借鉴香港警队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模式,开拓我们的思路,促使我们的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发生质的变化,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使训练与实际执法真正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黄国彰 《政法学刊》2011,28(3):109-111
警察使用武器打击犯罪是法律赋予的警察强制手段的最高层次。为了在警务实战中有效地使用这一强制手段,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警察自身的安全,每个警察都应熟练掌握武器使用技能。而当前我国公安民警使用武器技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地方的民警是用而不练或练而不精,甚至不用也不练,这就给民警执法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甚至因此发生流血、牺牲的个案。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民警武器使用训练,教官应更新观念,提升执教水平,加强训练管理,认真严格施教,科学、有效地提升民警的武器使用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警伤亡。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正确使用警械和武器,及时有效地制上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根据需要,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武器。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常有法律专家教育我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常有记者写案例报道时提示人们:本来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可他们从来未想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不能否认法律专家的教育和记者的高见。可问题并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武器”毕竟不是放在枕头下的左轮枪,或挂在墙上的大刀和长剑——遇危险就能顺手操家伙给对方以迎头痛击。一些受害者之所以铤而走险,避开“法律武器”而采用其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只因他们发现“法律武器”不好用或者根本就无法用,不得已才拿起了别的“武器”。不论什么…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罚款、重税一类经济武器)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这是现在和今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题。”(《邓小平文选》第330—331页)同反党反  相似文献   

11.
美伊战争与国际人道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人道法的一个重要规定是 :任何作战方在战争中所使用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都不是毫无限制的 ,其所使用的武器也必须符合国际法、尤其是国际人道法的规定。国际人道法有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如 :“应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和“区分原则” ,从非常规武器的特征来看 ,其使用时很难做到避免产生不必要痛苦原则 ,也很难做到将战斗员与非战斗员进行区别。从现行国际法的规定看 ,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禁止或限制使用集束武器、贫铀弹以及“炸弹之母”等武器的明确规定。但在武装冲突中落实国际人道法有关规定时 ,必须考虑“马尔顿”条款这一重要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被称为“法治经济”,国人的法治观念与时俱进,令人鼓舞,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使用法律武器一定要顾及中国的司法传统和伦理道德规则,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堪称“看不见的法律”,在世俗生活中,这种“微观法律”比写在法典上的条款更厉害,这是我常感困惑、畏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理念的现代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理念是高于法律观念、法律表象和法律意识的理性认知形态,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把握和建构。它不仅具有认识论功能,而且具有方法论功能,有助于人类认识隐藏在其所使用的法律工具背后的思想和精神,正确地运用周延的态度来审察法律问题,科学地指导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各环节的工作。因此,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弄清法律理念的定义及功能,又必须历史地审查法律理念在中国法律现代化演进历程中的嬗变情况,准确地把握住中国法律理念现代化的基本取向,构筑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理念准则,为法律制定和实施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导引。  相似文献   

14.
律师自由论     
野蛮人的武器是拳头,文明人的武器是法律。人类社会由原始时代逐渐进化到文明时代,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由法律搭建的社会架构也逐渐文明和完善起来。然而,法律就像一张笼罩在一国领土之上的大网,再严密也漏洞百出。漏洞百出意味着法律风险随时随地会发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量的法  相似文献   

15.
权威调查显示,全国发达地区的执业律师80%以上会用电脑,而超过一半的律师在使用 或计划使用《“包青天”中国法律事务支持系统》这样的法律软件。特别是年轻的新一代律 师群体,对于高科技的新事物接受非常快,能熟练使用手提电脑、运用法律软件等高科技武 器来提高工作效率,维护法律的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利益。高科技、信息化的法律武器,在 律师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包青天”的开发者北京天安亿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法律信息产业的专业 公司,“这是一个全新的法律软件市场,我国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目前,依靠法律武器清理回收拖欠资金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法人代表所接受。现联系诸城市供销社清欠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一、主动运用法律武器清理拖欠资金是企业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7.
李有义 《政法学刊》2007,24(4):102-106
民警开枪射击的法律界限,就是必须遵守比例原则,满足妥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的要求。在警察使用枪支的时候,警察的强制力最容易侵犯到公民的健康自由权和生命权。所以我国必须修订《警察法》,使比例原则法律化,有效规范警察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而且必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法》,使《条例》这种行政法规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为民警开枪射击确定法律界限,使警察权和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8.
在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或别人的合法权益时,一些法律工作者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往往忽视了本应坚守的职业道德。本文以近期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李某某案件律师涉嫌违规被调查为引,概述了律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了一些违反律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国家主权和利益受到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挑战.南海主权争端中的法律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岛屿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问题;海洋剩余权利问题.面对南海主权争端问题,我们至少应当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法律上的努力和准备:从法理上论证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正当性,驳斥他国错误主张;以国际法中的有关制度作为武器,发挥其法律战功能;对国际法律制度中的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进行深入研究,作公平、有利的解释;结合和回应国际法律制度,完善相关国内法律制度;推进相关国际法律制度及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武力使用的法律准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毒品犯罪在我国日益猖獗,并且出现了一些毒品危害比较严重的行为,如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行为,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引诱、教唆未成年人吸毒的行为,而我国现行法律对这些行为未规定为犯罪,惩治这些危害行为缺少有力的法律武器。为此,我们建议立法机关从我国毒品危害活动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借鉴国外有关禁毒法律规定,考虑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的精神,完善我国禁毒立法,为惩治毒品犯罪提供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