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冰 《德国研究》2008,23(1):35-41
德国和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不仅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且在援助管理体制、援助原则、援助对象、援助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德国在对非援助方面已经积累了50多年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德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非援助政策新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冷战时期开始,随着非洲殖民地的相继独立,日本便开始关注非洲大陆上出现的年轻国家。对于日本来说,非洲具有独一无二的战略意义,这里不仅蕴含大量天然资源,还拥有人口庞大的市场,而且拉拢非洲国家更有助于日本推行其联合国外交。与中日、美日、日欧相关问题研究相比,尽管国内学界对日非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中非合作愈发密切以及非洲大陆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舞台,研究日非关系、日本对非战略及政策以及日本在非洲的动态,不仅可以充实对日本未来走向的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研究日本援助非洲的案例,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德国的非洲研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德国非洲研究的主要机构及研究特色进行了简要总结。经研究发现,德国的非洲研究从殖民时期到当前经历了多次转向,经历了从语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从服务于殖民主义政治化研究到后殖民时期的去政治化研究的变迁,从纯粹西方视角的以非洲为客体的研究到以本土知识为重、强调非洲主体地位的转型,其知识积累、学科设置和科学研究均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中国可借鉴德国非洲研究的经验,通过加强非洲语言文化的通识教育,夯实非洲人文与社会研究,强化非洲研究的国际化建设,以提升非洲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2006年,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开始超过亚洲,非洲成为接受日本对外援助最多的地区。这一变化是长期以来日本对外援助理念、与受援国关系建构以及与主要援助国互动关系变化的反映。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援助体系的分析框架,并确定了影响对外援助的三组关系: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关系、对外援助与国内政治的联系、对外援助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本对外援助理念和政策的变化正是这三组关系在不同阶段影响程度不同的反映。通过研究发现,日本的对外援助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利益和人道主义考虑的范围,将援助作为外交和战略工具逐渐成为其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的对外援助是援助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这一研究能更好地认识国际援助的发展。另外,日本对外援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顺应国际发展援助趋势和德国本土援助政策的调整,德国对外援助越来越重视农业领域。本文通过对德国发展援助相关机构的调研和政策文本的梳理,分析了德国农业援助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以及优先国家等;分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德国农业对外援助的组织体系,比较了不同部门农业援助的异同;分析了德国农业对外援助从决策到项目的纵向管理结构以及农业咨询公司、非政府机构和教会组织的参与;以及分析了德国农业对外援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在非洲的数量持续增长,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活动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详细分析了日益增多的中非文献资料,进一步强调与政治文化相关的内容,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一些由中国和非洲国家主导的活动来推动中非之间更多的人文交流和互动。随着非洲的中国人口数量增加,加之非洲人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因此中国移民不仅应该关心自己代表谁,而且应该关心谁最能代表中国性/华人性。本文旨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郑和远航以前的中非关系、郑和远航与中非关系以及郑和非洲之行留下的疑问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中非关系源远流长,郑和远航将这一关系推至一个新的巅峰.在郑和之行与非洲的关系上,作者就郑和非洲之行的肇始、航线、结果、影响与意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郑和的非洲之行至少在6个方面留下了疑问,这些问题都在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8.
余南平 《欧洲研究》2012,(4):90-108,7
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法国在非洲保持着其他大国不具备的特殊影响力,并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这些影响力与法国对非洲长期的海外援助密切相关。本文梳理了法国与非洲特殊关系的历史渊源,并从对非援助的历史和实践角度,分析了法国援助的特点;同时对法国海外援助制度沿革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解释了国家影响力与海外援助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中,德国以其区域覆盖广、利益兼顾平衡、专业性突出而独特于其他发展援助国家,本文梳理了德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及其组织机构的演化,并对德国对外援助的动因与偏好进行了客观分析。此外,文章在采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德国对外援助的地理分布和渠道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文章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提出了德国对外援助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时雨 《德国研究》2006,21(1):69-76
1月1日德国媒体对中国援助海啸受灾国家作了报道.<德国之声>台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新年前夕宣布,中国将在已经提供的2100万元人民币援助基础上,再增加5亿元援助,达4650万欧元.中国还将继续向灾区派往救援队."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日本以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支柱,以经济援助为主要手段,不断强化对非经济外交。特别是近年来,强调官方援助和民间投资并行,逐步由援助非洲转向投资非洲,加紧争夺非洲市场;通过强化与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推动政治和安保合作,提高其在非洲大陆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和话语权;对中国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牵制和围堵,抗衡中国的姿态更加显著。梳理日本对非经济外交的演进历程和动态趋势,有助于明晰对非战略中的日本因素,并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七日谈     
《新民周刊》2012,(29):8-8
继续扩大对非援助,让发展成果惠及非洲民众。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价值数百亿美元的非洲援助计划。剩男剩女,是指早已过了适婚年龄,但无人问津,被社会遗弃,连字典都不愿收留的男女。;当《现代汉语词典》以"不够尊重人"为由拒绝收入"剩男"、"剩女"二词后,民间开始了新一轮的自嘲。别等了,你自己唱吧。台湾歌星萧敬腾在北京演唱会...  相似文献   

13.
提供气候援助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气候治理能力的提升,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发达国家缔约方的法律义务。随着气候变化议题地位的不断上升,气候援助也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对外援助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对外气候援助在德国对外援助中占有着较大比重,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资金面临缺口的情况下,德国仍然保持甚至增加了其对气候援助的投入和承诺,是全球公认的积极的对外气候援助国。其对外援助行动表现出了援助意愿强、援助力度大、援助对象广、援助渠道多和援助专业化的特点。通过对德国援助行为的分析,可发现其援助动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帮助受援国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提升德国在气候议题中的谈判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三是促进德国国内气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见,德国将会在这一领域延续其一贯积极的政策导向,引领全球发达国家的气候援助行动。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     
<正>美国对外援助:目标,方法与决策周琪李枏沈鹏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美国对外援助史,对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方法和决策过程进行了研究。全书除前言外,分上中下三篇,共计11章。上篇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援助政策及其特点;中篇以空间坐标为轴,论述了美国对世界重点地区(非洲)和具体国家(以色列、埃及)的援助政策;下篇总结了美国对外援助的决策过程和特点,对美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做出了评估。书末附有主要参考文献,为进一步研究美国对外援助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自北非动荡和利比亚战争结束后,非洲面临的总体安全挑战日益严峻,既有内战和武装冲突等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有恐怖活动在非洲扩散,“不稳定之孤”暗流涌动的威胁。埃博拉疫情扩散则敲响了非洲公共卫生危机的安全警报。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非洲安全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必须高度重视与非洲国家开展安全领域的合作。作者从多个角...  相似文献   

16.
中非关系和"一带一路"举世瞩目。非洲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和目的地之一,也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以及"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可以推助中非合作。非洲欢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计划并愿参与其中。中非双方在对接"一带一路"时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促进中非合作,进一步深化中非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非洲大陆与近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非洲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几年,为了应对国内不断增多的能源需求,同时也为了寻求摆脱对中东能源的依赖,日本逐渐加强与非洲的能源合作关系。日本与非洲加强能源合作关系,除了是为满足能源进口多元化这一显性目的之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目的,包括彰显日本的海洋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为日本继续追求"入常"服务等。不过,日本与非洲加强能源合作,还面临着不少挑战,日本自身的功利性目的、与美欧的竞争博弈以及处处与中国一争高下的心态,制约着日本进一步提升与非洲进行能源合作的水平与速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美国智库对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医疗体制现状、人口政策、退休制度、社会阶层和收入分配的状况、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以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等问题。美国智库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的研究与中美两国政府形成了互动状态,体现出了前瞻性的特点。但是,其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攻击屡见不鲜,缺少中国社会文化史维度的研究,易犯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裁剪中国实际的错误等。  相似文献   

19.
王道征 《德国研究》2023,(6):30-50+147
近年来,德国南海政策调整越发明显。政治层面,德国除了在欧盟框架内发声,还越来越频繁地就南海问题独立表态;外交层面,德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由经贸合作向安全议题合作拓展;军事层面,德国海军的南海地区行动从谨慎克制向追求积极有为转变。德国南海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国家层面安全和外交政策转型的驱动,也有地区层面国家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共同作用,还有国际层面的威胁认知和“全球力量”身份塑造的推动。然而,德国政治精英的立场分歧、军事能力和社会民意的限制、价值观外交路线和对华经贸关系的制约,都将成为德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的阻碍因素。中国应密切关注德国南海政策动向,在稳固双边经济贸易关系,拓展在人为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能源转型等议题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德关系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及日越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当代亚太》2006,(3):38-42
在日越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经贸合作始终是重要的纽带,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日本不仅通过贸易、援助和投资等经济合作方式打开了越南市场,而且将其作为进一步实现地区政治和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