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咏梅 《湖湘论坛》2008,21(5):117-118
"人"永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要重视"人性",更要重视"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发展的根本源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根本源动力相统一。从"以人为本"的概念本质来看,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黄夏年 《传承》2011,(16):48-49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佛教报恩思想的标志。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佛教传统伦理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一。中国人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就是说受惠于他人,就应该回报,而  相似文献   

5.
许晨祎 《传承》2015,(3):78-79
学校是教育人才的圣地,更是培育人才的摇篮。育人先育本,所谓"本"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观念。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如果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考虑人的文化存在问题。人们知识和意识的不断进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所以对"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教育,他关于培养"四有"新人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重视人的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的素质的高度概括;培养"四有"新人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新人的本质特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结合时代背景和原文语境,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解和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论断不难发现,理论的彻底性程度固然决定着说服力的强弱,但"理论彻底"并不必然就能"说服人"实现"掌握群众",还需要一个"彻底说服"的关键环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功能的集中体现。只有把人理解为生命整体而不只是知识符号,把"有理讲理"和"讲理有理"结合起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实现"思想的闪电"对"素朴人民园地"的"彻底击中"。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关键在人"的思想是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邓小平"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思想而形成的,包括关键在党、实质在人才、根本是人民群众,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理论宝库,对于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清 《求索》2012,(11):127-129
我国当前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国民思想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本土化主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偏差、对民主思想的认知偏差和对创新思想的认知偏差。必须对这些思想偏差进行调适,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之需。调适国民思想偏差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厘清观念认知:"正确思想"的重要性;二是夯实现实之基:塑造与保障良好的思想生长空间;三是增强情感保障:培养与提升国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需要将其与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民生思想、资本主义民生思想进行比较。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民本思想的比较看,二者都重视民众,关心民生,但在根本目的、实践效果上有本质区别。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比较看,二者都重视民生,坚持"均贫富"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民生政策措施,但在理论基础、本质属性、实践效果上有根本性差别。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资本主义民生思想的比较看,二者都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本质属性、制度设置、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吕海滨 《求索》2012,(7):205-207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人与人之间"爱无差等"、普遍的爱、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但墨子的"兼爱"并不是不分善恶的爱。墨子"兼爱"思想具有平等性、相互性、博爱性、"义"与"利"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使人们远离"道德冷漠"、构筑诚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伍晋 《重庆行政》2022,(1):94-96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要素,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提出"六要"和"八个统一"的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全国高校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秉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系统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忠诚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霍桑实验之后西方提出人是"社会人"的观点,由此进入了"行为科学"时代,它的特点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刺激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重庆,民生公司创办者卢作孚也提出了"社会人"并付诸实践。不同的是,西方研究社会人关注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卢作孚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精髓在于以人为本,真正关注人的改造和全面提高,而非西方仅仅关注的劳动效率。在提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卢作孚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可以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本文在批判费尔巴哈"人"学思想上的直观唯物论的基础上,更深刻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理论内涵。并依此展开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恶性伤害事件一再地拷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个体内在"德性"的塑造,却忽视了"德性人"在现代社会中应首先作为社会人而存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的"社会人"也是"法治人"。因此,兼顾制度教化与德性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和"道德人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强调制度教化的前提下凸显制度的道德属性,并且积极推进德性培养的制度化,是今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邱光政 《传承》2008,(10):34-35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赵晨祎 《传承》2014,(6):94-95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必须以认清人的本质为前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因其对人的考察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立足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坚持教育的纵向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性思想。科学发展观吸取了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因子,强调尊重科学规律,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求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永续性,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进品 《桂海论丛》2001,17(2):52-5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尽量适应和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为此必须解决好教育者自身素质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