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区工作法来自于基层探索实践,完善于基层改革创新,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备工具,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一个"大概念",而社区治理是微观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正>"难点村"的存在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采取"4+5+6"工作法可有效治理难点村。"4"指"四项原则"。一是分类指导的原则。"难点村"形成难点的原因和具体情形各不相同,必须要在充分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的症结,摸清问题的重点,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二是标本兼治的原则。"难点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原因;既有表面现象,又有根本性原因,必须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从源头上  相似文献   

3.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邓立铳 《传承》2014,(2):63-6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需在群众路线视角下寻找突破口,实现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格局、治理方法、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等五方面的转变和完善,探索社会治理的路"劲",即为社会治理起"劲"、加"劲"、冲"劲"、添韧"劲"和刚"劲",进而推动社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春节期间琼州海峡拥堵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年年说、年年堵,简单地采取控制自驾车入岛在笔者看来只是权宜之计,长久施行非但达不到治堵效果,还会因拉高入岛旅游的门槛而丧失大量客源。再说,发展自驾旅游是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又怎能用放弃自驾游这个"钱袋子"来治理交通不畅呢。治理交通拥堵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台湾保有机动车辆有3600万辆,基本不堵车,海  相似文献   

6.
在制度主义的视角下,"治庸问责"的实践与探索是地方政府的一场自我革新与治理过程,它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绩效,又存在着一些亟须突破的制度瓶颈。因此,必须推进制度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完善制度结构,优化制度设计,与体制内相关制度有机对接,以继续推进"治庸问责"的深化,实现制度供给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峻峰 《桂海论丛》2002,18(3):46-48
文章通过对"乡政村治"治理模式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其运行失当的表现和成因,提出完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要进一步完善乡政村治的体制和<村组法>的实施细则,在乡镇民主制度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8.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基层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包括社会结构持续变迁、社会价值观念更具现代性、人们对公共安全更加重视、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呈现交织叠加态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等,需要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要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的"四治"融合,三是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快包括体制机制、专兼职队伍、经费和资源等在内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9.
丁耀 《中国民政》2010,(3):F0002-F0002
<正>河南省邓州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机制,创造性地推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村委会"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公告、实施结果公开。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工作法受到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博 《群众》2023,(6):18-19
<正>“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的善治与振兴,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推广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农村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智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模式体现,是伴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所出现的新型治理形态,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智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盛 《公安学刊》2014,(5):81-83
海宁交警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开设"海宁交警"微信公众平台,将其运用于交通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出行路上的"导航仪"、交通宣传的"展示厅"、便民利民的"服务站"、交管执法的"直播机"、警民和谐的"连心桥"。完善交警微信公众平台,要建强维护团队,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开发运用,实现智能交管;提升语言能力,打造亲民平台;注重警民互动,保持"围观"热度。  相似文献   

12.
《北京观察》2011,(12):51-51
政协委员们实地考察了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周边道路情况,并听取了丰台交通整治情况、花乡桥周边治理情况、交通属地管理情况的通报,就如何解决花乡桥旧机动车交易市场附近交通拥堵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委员¨畅所欲言,分别从设计规划、路网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地区单位协同配合、加强监管力度、开展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程式 《公安学刊》2014,(6):88-90
物联网技术支持的智能感知交通就是以物联技术为核心,实施交通流量和车辆状态等交通信息要素的全天候获取,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处理、交通控制功能,从而建立和谐、平安、高效的交通环境。当前的道路交通管理迫切需要建设一套天地一体、全面覆盖、精细管控的"感知交通"系统。"感知交通"系统应用方向包括智能电子车牌、智能停车系统、智能交通诱导系统、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等。"感知交通"建设要有更加开放的思维观念,更加开放的系统平台,更加创新的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停车难是导致北京市交通"越治越堵"的重要因素之一,妥善解决好城市停车难问题、以"静"制"动"、动静结合是治理首都交通拥堵的良策。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北京市停车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停车场收费价格放开,停车价格在合理范围内运行,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停车市场秩序趋于良好。但是,由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与城市中心地区停车位数  相似文献   

15.
文卉苑是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内新建的住宅小区,是武汉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小区,也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聚居区。社会弱者的心态与乔迁新居的惊喜交织在一起,使这里的居民在心理和行为特征上具有与普通群众不同的特点。为了避免因困难人群和特殊人群聚居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江岸区委领导下,百步亭社区党委确立了"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思路,并在实践中超前构筑"堡垒",搭建"多元"治理的平台;突出服务功能,编织"多元"服务网络;强化辐射功能,集聚"多元"治理正能量;强化纽带功能,实现"多元"共治享温馨。基本形成了"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对同类型社区的治理有显著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提出,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超大城市有效治理体系"。他说,"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总书记提出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超大城市有效治理体系要靠精治、共治、法治。这"三治"中,精治是目标,要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在3月5日的"两会部长通道"上,新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就交通拥堵、摇号、共享单车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说,摇号、限行都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治标之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拥堵费只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手段之一,征收拥堵费需形成社会共识,依法实施。正如李小鹏表示的,摇号、限行都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治标之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拥堵费也只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手段之一,而治理交通拥堵需要标本兼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公交优先的战略,倡导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20,(1)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出发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实现国家治理"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国家治理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新权威主义国家治理观、"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如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国家治理观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治理观的有益成分,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新型贫困村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村治理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探讨贫困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贫困村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乡政村治"模式下,具有单向被动、单元主导和粗放漫灌等三大缺陷,从而使贫困村治理陷入困境。治理现代化内涵具有四大基本特征:治理主体具有多元性、治理过程的上下互动、政府角色和地位的转换和公众参与治理过程。治理现代化为贫困村的治理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精准扶贫作为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能有效的解决贫困村治理困境。且其内涵参与式、多元合作式和精准式三大治理理念,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也能实现贫困村的有效治理,从而为我国基层农村治理提供有效的治理模式。针对完善精准扶贫模式,为实现贫困村的有效治理,提出干部下乡、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参与治理,转变职能、规范管理等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罗湖区在居民小区治理上遇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较低、党建工作难开展、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等问题。罗湖区通过做实党建,运用"六联工作法",推动街区治理体系建设向居民小区延伸,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