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时雨 《德国研究》2013,(1):108-123
1月2日来自贝多芬故乡的德国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欢乐颂》。此次系这支创建于1897年的百年名团首次访华。1月9日由中联部、德国联盟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德政党对话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上,双方代表围绕"中德中欧发展前景及双方务实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交流。1月9日德国《商报》发表弗兰克.泽林的文章,题为《世界秩序,中国将更加强大》。文章说:"西  相似文献   

2.
时雨编 《德国研究》2014,(1):117-124
1月7日德国首份华人德文报纸《德中汇报》刊登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就中德关系等进行的采访,史大使就文化交流和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德友谊等方面谈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3.
欢庆百年同济校庆之际,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广览中德文献资料,搜集中德档案及私人珍藏,以缜密的取证和科学的分析,撰就《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梳理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渊源关系,复又为本期的《德国研究》杂志撰写"同济大学德国特征的形成与延续"的专稿,激发了我不避续貂之嫌,以在校六十余年的身历,书此短文.瞻顾德国特征在同济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正9月23日,以"新时代的中德关系"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德论坛"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德国研究》杂志编辑部、同济大学中德校园和中德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致开幕辞。他向前来参会的嘉宾、学者表示欢迎,并  相似文献   

5.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6,(2):F0002-F0002
6月17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在中德大楼德文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德国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德国发展报告》一书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分析与评述,今年重点关注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的德国。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术水准推进中德交流———祝贺《德国研究》杂志创刊十周年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德国研究》是我国唯一一本研究德国问题的学术刊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同济大学与德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办这本杂志的基础。这本杂志已超越了我校原来工科大学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范...  相似文献   

7.
贺词     
贺词中国德意志研究会会长王殊热烈祝贺《德国研究》创刊十周年。这些年来,《德国研究》对增进中德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很有益的作用。中德两国虽然制度不同,但都希望加强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而且也没有历史纠葛和利害冲突,从而为两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  相似文献   

8.
正9月28日,以"德国大选后的中德关系"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德论坛"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原同济副校长董琦致开幕辞。董琦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的关系目前正处于中德建交45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德国大选后,无论是哪个政府上台,全球经  相似文献   

9.
郑春荣 《德国研究》2012,(2):129-F0002
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德国发展报告(2012)》首发会于5月20日上午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大楼举行。同济大学校董事会主席周家伦在首发会上致辞说,《德国发展报告(2012)》是同济德国研究中心(基地)推动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它的出版使同济在德国研究领域的出版物形成了系列:从《德国快讯》半月刊,到《德国研究》专业季刊,再到德国发展年度报告。今后,  相似文献   

10.
《德国研究》2013,(2):129
本刊讯《德国发展报告(2013)》(《德国蓝皮书》)发布会于5月10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出席并致辞。《德国发展报告》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一本,今年是第二次出版,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角度,全方位剖析了2012年欧债危机背景下的德国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审慎预测。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2月2日至3日,"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德学院联合主办,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与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分别致辞。江波在致辞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交流的悠久传统与现况,并指出在十九大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  相似文献   

12.
劳石 《德国研究》2012,(4):129-F0003
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顾俊礼研究员主编的纪念文集《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适时出版。我展读之后,喜出望外,不禁感叹:这真是一部“信史”,一部叙述中德建交40年历程的阶段史!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办,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协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十四届年会于2012年11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8月.德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相继访华,先有近代中德教育合作的样板同济大学百年庆典,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到访,后又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为中德建交35周年庆祝和"德中同行"系列文化活动助兴,中德两国的关系在平稳发展中显得更为活跃和密切.尤其是克勒总统在同济大学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的演讲,被一些媒体评论称"透露了对华政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时雨 《德国研究》2011,(1):64-77
1月4日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德国出口下降19%,但对华出口却上升14.5%,增至98亿欧元。1月5日据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转引德国《图片报》消息报道:德国麦德龙集团将于今年内在中国上海开设首家万得城(Media Markt)电器分店。1月6日德国《莱茵邮报》网站援引《华尔街日报》消息报道,中国在2009年头10个月内商品出口总额达到9570亿美元,超过德国的9170亿美元。1月7日歌德学院(中国)院长阿克曼在接受《环球日报》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16.
杨解朴 《德国研究》2012,(4):2-F0002
2012年11月20日至21日,“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4届年会在北京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主办方为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中心,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协办。  相似文献   

17.
正9月21日~22日,"法德轴心与欧盟未来走向及中欧关系"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九楼会议室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德国波恩大学副校长施坦方·科内曼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高校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欧洲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机构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前  相似文献   

18.
时雨 《德国研究》2003,18(1):73-77
1月 1日 中国新任驻德国大使马灿荣离京赴任。1月 4日 应中国财政部邀请 ,德国财政部长埃歇尔访华。在上海与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举行会谈 ,并就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鼓励德国企业参与中国西部开发达成共识。埃歇尔部长称 ,德国企业在2 0 0 1年已向中国西部投资了 135个项目。今后 ,将继续为向中国西部投资的德国企业提供赫尔梅斯担保。截止 2 0 0 1年 ,德国向中国提供的赫尔梅斯担保合计为 81.8亿欧元。1月 8日 德国总统劳接受马灿荣大使递交国书。1月 16日 据德国《电影大观》报道 ,由李欣导演的中国电影《花眼》入选将于 2月 6日~ 17…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刘立群、孙恪勤主编 ,时事出版社 )已于近日出版。该书是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2 0 0 2年 1 0月底召开第十届年会后为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而出版的文集。书中收录了数十位中国的德国问题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 ,对三十年来中德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书中还收录了德国驻华大使博德磊先生的演讲。自 1 972年 1 0月 1 1日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中国、德国乃至世界的局势都发…  相似文献   

20.
童欣 《德国研究》2013,(4):112-122
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平的中德学会是当时从事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但其性质却一直存在争议。从中德学会的会刊《中德学志》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纳粹德国政府、德国汉学家和中国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纳粹政府在小心翼翼地利用《中德学志》作为宣传工具,而中国学者则试图在德国政府和日本占领当局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通过学术活动鼓舞悲伤的同胞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