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我们提出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命题,目的在于将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相结合,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构建。通过新型团队的理念建构,催生出优秀的人才群体和丰硕的工作成果,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地排除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就要高度重视哲学意义上的对策研究。主要是: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应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具体来说,应以传统文化原创的人生理想主义、生态比例主义、个体结构主义三大认知法法则为基本的哲学范式;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建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还要使团队的“和谐”与“学习”自然融合,相互补充,达到高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荀子“明分”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分”是荀子哲学的内在逻辑,并从天道观、正名主义方法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探讨了荀学“明分”的特征,进而指出,“明分”最终还是指向和谐的,即“明分”的精神最终指向“和”。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和而不同”,荀子的“明分”和孟子的“求合”代表了“和而不同”的两条路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过度亲和“和谐”,而忽视了对“分”的强调,今后儒学的发展应该注意“明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失和文化”是“和谐文化”的对立面,是以利益争夺为核心的负面文化。本文主要分析导致它生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期帮助我们建立抵制“失和文化”的思想屏障、制度屏障和交往屏障,这个过程也是弘扬和谐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周良英 《新湘评论》2007,(12):38-38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中国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濂溪学派创始人。早在近千年前,他就主张“阴阳里而后和”、“天地之气感而太和”、“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并从“天道合一”、“宽容”、“无欲”和修德四个角度,系统论述了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身心和谐。周敦颐“和”思想中的精华,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漫谈提升国家“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鸿玺 《学习月刊》2009,(17):20-21
大力提升中国“软实力”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即要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已具备良好基础和积淀。开展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荣开明 《学习月刊》2013,(19):21-23
一、“炎黄文化”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发展奠定基础 习近平今年3月17日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中国梦”的这一丰富内涵和形成基因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梦”和炎黄文化的关联是十分密切的。炎黄文化是“中国梦”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基.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化发展必须关注文化内外向度的和谐及其文化秩序的重建,这是文化发展之“道”。只有对文化发展两个向度的自觉,才会避免出现“道”的萎缩,或弃“道”求技。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对这条总道路认识的拓展、丰富和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辞海》上说:和谐,即协调之意。《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提出的,有和谐、平衡之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就作出了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和谐”而集成的。这里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安机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在公安工作提出“和谐”命题,有利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而“和谐追逃”,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工作,积极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新方法的切入点,是公安工作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弘扬法治的着力点。“和谐追逃”中“追逃”固有的“将犯罪绳之以法”的执法本质未变.但“和谐”的方式却充分体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体现了公安机关“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相似文献   

11.
周建军 《党课》2007,(8):59-62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以“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共建共享和谐宜人新无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加强社区党建、建设和谐社区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刘清芬 《党课》2006,(9):12-1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有关“大同”理想社会的描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和谐思想。而在同样古老的欧洲,类似的理想追求——“乌托邦”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这两个极其相似的思想,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譬如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等,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叵动力。近年来,天津市烟草专卖局扎实推进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精心培育“精诚共进、和谐发展”的企业精神,努力推进“精诚”文化落地生根,为推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6.
用和谐文化“以文化人”,促进不同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以”是建设、构建;“文”特指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即变化、变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特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以文化人”就是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组织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化、教育、说服、引导、约束人,以形成全体组织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我认为建设组织和谐文化,实现“以文化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和谐”观念是中国文化宝库传承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谐”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中国人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和谐文化作为—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庸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和”为基本范畴,以“礼”为判断标准,以“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为主要内容,以“道并行而不悖”为最高境界,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环保这一绿色风景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从无到有,从淡抹到浓妆,从边缘到主流的提升,说明绿色环境有了红色的政治色彩,红色政治有了“绿色”环保内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本文探索远古的绿色政治启蒙思想,挖堀现代政治中的绿色,阐明要高度重视“环保政治”,并未雨绸缪采取措施争取主动,实现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娄底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唱响城乡文化“交响曲”,实现“城市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进城”有机融合,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市文化下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一是开展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