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7,(1):77-77
2006年11月17日.铁道部宣布.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将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其中京哈、京沪、京广、胶济等提速干线部分区段可达时速250公里。国家已投入上亿元经费对提速线路进行了彻底改造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4,(3):91-91
4月18日零时起,全国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时速160公里及以上提速线路达到77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3.
数字天下     
我国部分线路列车时速达250公里我国铁路4月18日实施了第六次大提速。实现了铁路既有线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资源零的突破,线路延展里程一次达到6003公里,其中时速250公里线路延展里程达846公里。全世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路段近一半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政策》2008,(3):63-64
铁道部表示,通过技术改造,我国铁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已经达到6227公里。我国已全面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的成套技术.进入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先进行列.我国铁路跨入高速时代。通过第五、第六次大提速调图,铁路运输能力提高50%以上。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5.
一、大提速是科学发展观的铁路行业实践 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是一次质的飞跃,是科学发展现在铁路部门的具体实践。 1.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是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在第五次大提速中,我国的铁路提速线路新增3000公里左右,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00公里,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提速线路资源增加到7700公里。运输产品结构全面优化,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布局调整也实现了重要突破。随着劳动组织的新变化,各项技术作业标准更加科学合理,规章制度更加科学,生产效率进  相似文献   

6.
全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在即。届时浙赣线将成为我国铁路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200公里时速的铁路。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历史性大跨越,给工务的线路养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课题。能否适应并促进发展,实现安全平稳目标,基础工作显得十分重要。200公里时速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这一创新呼唤工务基础工作必须同步创新。创新工务基础工作,尽管千头万绪,纷乱繁杂,只要我们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就能抓住根本,理清头绪,增强适应提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一、建设提速安全标准线是连续实施提速战略的必然要求 实施提速战略,走內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努力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是全面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建设提速安全标准则是实施提速战略的必然选择。首先,新的提速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提速安全标准线。今年实施的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实现了重要干线列车长距离按160公里的时速运行,明年实施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将实现列车长距离按200公里的时速运行,这将给中国铁路各个方面都带来质的变化和飞跃。没有高质量的、安全可靠的线路设备基础,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不可想象的。其次,历史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必需加快建设提速安全标准线。以长沙总公司为例,过去我们的安全处于严重失控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线路设备标准低、质量差。近几年,我们按照铁道部的部署,大力推进安全标准线建  相似文献   

8.
4月18日开始实施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在京沪、京广、京哈、浙赣、陇海、胶济、广深等干线,成功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继1997年4月1日开始铁路第一次大提速以来,十年中持续实施六次大提速,在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大提速战略是铁路发展战略的重要创新,它的成功实践,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经过全路上下的周密准备,精心组织,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牵引试验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牵引试验表明,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已经基本具备实施条件。铁道部决定,从2007年4月18日起实施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推进和谐铁路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提速安全,扩充运输能力,提升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国铁路的第六次大面积…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月18曰,中国铁路顺利实施了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此次提速后,我国新增3500多公里提速线路,主要干线列车时速达到160公里,标志着中国铁路在扩充运能和提高技术装备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此次真正意义上的提速将载入中国铁路的史册,对推动中国铁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速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过去经济的落后导致了铁路建设的滞后。从1949年到1991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0倍,铁路  相似文献   

11.
数字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在4月12日召开的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将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次提速后,铁路客运能力将提高18%。  相似文献   

12.
1 1997年4月1日第一次提速。开行了11对带“K”字头的快速列车 (最高速度140公里 ,全程旅行速度在90公里以上 )。2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提速。进一步增强了快速列车的比重。京广、京哈、京沪快速列车最高时速达到140至160公里。广深线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3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提速。重点放在我国西中地区的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线 ,此时 ,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时速达到60 28公里 /小时 ,比1998年运行图的旅客列车时速平均提高5 12公里 /小时。中国铁路的三次提速…  相似文献   

13.
目前,铁路正处于新旧体制、新旧布局转换的特殊时期,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已经完成。我局作为具有时速200公里提速资源的铁路局,一方面,要按照部党组的要求,抓好建立运输安全管理新体系和推进安全基础建设这两大任务,建立起适应新体制、新布局要求的安全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以确保提速安全为重点,建立起适应客运高速、货运重载要求的运输组织方式和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全路实施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是广泛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提高运输产品质量,保证行车安全,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是如何提高行车岗位人员素质。 一、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重大变化及对行车主要工种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1997年以来,全路已经成功进行了四次大面积提速和调图。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既是前四次的继续,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实现了跨越。主要表现是:时速160公里提速线路资源大幅度增加;运输产品结构全面优化;技术装备科技含量增加;生产力布局调整有重要突破;劳动组织有新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特点,标志着铁路跨越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同时  相似文献   

15.
《半月谈》2004,(8):11-11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客车的平均时速是48.3公里。中国铁路自199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4次大面积提速。这4次大提速在大幅度增加铁路提速线路资源的同时,相应提高了列车运行的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铁路历史上的第五次大面积提速于2004年4月18日开始启动。此次提速将新增3500公里提速线路,主要干线达列车时速达到160公里,标志着铁路在扩充能力和提高技术装备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我局自提速以来,主要行车设备运行情况良好,客流、货源稳中有升,"安全、平稳、有序"地实现了新图过渡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应当看到,自提速调图以来,一是职工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有了积级的变化,干部职工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跨越式发展是铁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廖逊 《新东方》2007,(4):1-1
4月18日全国主要干线铁路,实现了1997年以来的第六次大提速,使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标志着我国的铁路事业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仅有法、日、德等极少数国家可以相比。美国火车货运发达,客运不昌,老百姓迷恋汽车;俄罗斯火车除莫斯科——圣彼得堡一线之外,大多行速缓慢;印度号称亚洲铁路网密集之最,但行速更慢。  相似文献   

18.
4月18日零时,中国铁路成功实施了在繁忙干线上的第五次大提速,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万多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及以上提速线路达到了7700多公里。据悉,铁路路轨的水平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一旦超过,列车车厢就会摇晃。在高速的情况下,列车脱轨翻覆的风险就明显地加大,要在1.65  相似文献   

19.
在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中,太原铁路局党委按照部党组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提速安全、一切服务提速安全、一切保证提速安全”,充分发挥各级  相似文献   

20.
一月要闻     
10月17日铁道部宣布,全国铁路新一轮提速调图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于10月21日零时起,实施第四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此次提速达速线路延展里程达4434公里,提速延展里程增加到1.3万公里,覆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10月17-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3届部长级会议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