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与法治》2005,(8):1-1
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极其浓厚的国度。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人治”观念、“官本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就立法而言,用现代法制的标准来审视,过去我们不少法律法规的制度设计也往往打上“人治”和“官本位”的烙印。比如,某些拆迁条例注重的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权力,而常常忽视市民的合法权利,从而造成了许多滥用权力、野蛮拆迁的事件,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3.
楚乔 《法制与社会》2011,(32):14-15
本文对我国自封建社会就形成的官本位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阐述了官本位形成的原因及对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提出了人本位的概念以及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4.
李建勇 《检察风云》2011,(23):58-59
“职务”在我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组合性概念。目前在我国的职务分类中主要有:法定职务、事定职务、执行职务、管理职务、决策职务、临时职务、固定职务、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等等,我国的职务分类大典中记载有:8大类,66个中类,  相似文献   

5.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古代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反映了传统封建社会中深重的“官本位”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做官”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民而言,具有改天换地、救人于死境的重大作用。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震撼,百姓对“官”的惶恐,都叮以想象。中闫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翩翩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并能频频轻而易举地得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概括为“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法律变革,认为把传统的官本位法律体制转变为民本位法律体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或实质,分析了官本位体制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以及改革官本位为民本位的途径和过程等。  相似文献   

7.
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干部制度的一大改革。不仅增强了干部使用上的透明度,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而且增强了民主参与的程度,极大地密切了干群关系。但这种干部任用的好办法时间一长是否会变成“公式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公示制”变成“公式制”。 一是公示内容应更具体一些。目前一般公示内容只向社会公布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现任职务、拟任的职务等简历,对其过去的政绩没有表述,对其拟担任的职务也没有具体说明,大部分人对其还不认识或不熟悉,对于公示对象的德、能、绩、勤情况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2011年2月,我被组织上安排到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干部处工作,眨眼间已经一年。从刚进来的茫然无序,到现在的有板有眼,收获颇多。干部处虽然不是主要业务部门,却是省院的干部之家,承担着干部职务晋升、检察官等级评定、工资保险、干部管理等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计划经济机制的传统影响以及现行机构设置因素的制约,检察机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套用行政机关职务管理模式,在检察官的职务上存在着“双轨混合制”,即既有法律职务又有行政职务,且两者相互交叉。检察人员职务上存在的“双轨混合制”弊端很大。首先,这种状况与国家法律规定不符。在我国,检察官法规定的检察官范围,是指在检察机关内具有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职务的检察人员,并无行政职务的规定。这一规定不仅具有检察官范围的界定意义,同时具有在一个检察院内其内部管理层次的界定意义。而目前在检察院…  相似文献   

10.
邵志强 《中国监察》2010,(14):47-4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有的领导干部中间称呼职务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还喜欢下级称自己为“老总”、“老板”或“老大”,让人感觉有一种商业味道和江湖气息。受此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人见面也称呼职务。这个“长”那个“主任”、这个“老总”那个“老板”叫得很是响亮。  相似文献   

11.
陈晨 《天津检察》2009,(2):29-30
我国刑法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为受贿犯罪的客观要件之一,《刑法修正案(六)》修改了《刑法》第163条第二款,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收受回扣、手续费的商业贿赂行为中增加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要素,至此商业贿赂犯罪中所涉及的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均要求行为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然而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如何理解,一直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校法治管理中权利义务不对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明 《行政与法》2007,16(10):29-31
高校法治管理的基本问题是教师、干部、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是高校法治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是高校法治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实行有效的高校法治管理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高校法治管理中教师、干部、学生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有多种表现和复杂原因;在高校法治管理过程中,贯彻落实权利义务对等性原则,必须坚决克服官本位和等级特权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同时,还要在组织、制度、措施上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办公桌上看到摆有“主任律师XXX’,“‘副主任律师XXX”的岗位牌,一些报刊文章的署名、名片上也有“xxx主任律师、xxx副主任律师”之称,笔者认为,上述称谓无法律依据,是不当的。律师的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虽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律师和律师助理之分,但没有设定主任律师,且司法部早在1988年第157号文《关于律师、公证员评聘职务书对外称呼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对外称呼上,包括刊登启示、印刷名片等方面,仍统称‘律师’或‘公证员’.而不得冠以个人职务等级。”“主任律师”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称…  相似文献   

14.
环境监管行政责任实现不能,是指因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行政责任追究主体对已经客观存在的、应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的环境监管违法行为,不追究或者不能追究行政责任的情形 它是当今中国环境行政责任实现方面所存在的最为突出、危害性最大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环境监管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环境监管行政责任实现不能的原因复杂而多元,其中环境监管行政责任制度严重缺失、环境监管及其行政责任实现的体制障碍、传统发展观与政绩观的阻却、以“官本位”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行政伦理失范的影响等是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反映,由于很多农民不懂政策,使得农村工作开展困难;而一些农民则反映,上面有些领导根本不想让他们知道政策。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宣传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的工作力度不够。为什么不向农民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呢?据了解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有的干部“官本位”思想做怪,认为了解、掌握和执行上级政策是“官员”的事,农民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二是有个别干部因为自身有“病”,怕农民一旦掌握了政策会以此为依据“闹事”,因此对政策遮遮盖盖。三是不少农民存在着不大关心方针政策的旧习,缺…  相似文献   

16.
"官本位":高校教育之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检察风云》2006,(3):60-61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高校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官本位”意识在高校膨胀。专家认为,“官本位”将导致高校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偏离,使学人浮躁和学术异化,严重冲击高校独立的学术精神。高校“官本位”何谓“官本位”?顾名思义,即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记者了解到,我  相似文献   

17.
《公民与法治》2014,(18):18-18
记者近期在浙江、广东、海南等地采访了解到,在“80后”干部队伍中,有些人已是单位骨干、有的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正值事业“黄金期”的他们被国家和社会寄予厚望。然而,受社会不良因素诱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相关监管制度缺失等因素影响,职务犯罪低龄化现象口趋明显,屡见不鲜的干部贪腐“35岁”现象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被社会公众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从盲信到理性思考再到科学认识的历史过程.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鉴定文化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的价值内核分别体现为“神权”、“官权”和“民权”.我国司法鉴定文化的历史演变是社会民众认知能力提升的历史必然,也反映了我国司法鉴定在不同时代的价值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9.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5):113-117
违法警察一般都存在着带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三不怕”心理,即“我是警察我怕谁”、“为公家办事我怕啥”,“有组织支持我怕啥”的社会心理。这些心理产生的社会土壤,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官本位传统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身份特权在人与人关系上的作用;权力眩晕症使一些掌权者丧失理智;“治民”意识下为警者对民众的不尊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警察提高素质,全社会善待警察;吸收民众参加社会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融洽警民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警察执法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何敏 《法学研究》1992,(2):63-69
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历代王朝频繁地展开立法活动,传统注释法学较为发达,产生了一大批注释法律的专门人才。为了帮助司法官吏正确地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对封建法典进行解释,如解释秦律的“答问”、汉律的“章句”、魏晋律的“集解”、唐律的“疏议”和宋律的“音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