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近日公布,“文理不分科”是这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有人认为,以前不分的,后来改革又分了,现在又不分,是否在“翻大饼”?我认为,这次改革不是表面翻几个浪花。这次是对应试教育现象“伤筋动骨”的一次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2.
3月9日上午,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在内容上,会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科目会相应减少;此外,将来会小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考试方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异地借考:高考新政有多少实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扬 《政府法制》2009,(10):24-25
2009年高考将在6月7日举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今年高考部分试卷相同的省份,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实行“异地借考”。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个政策是否实惠?好政策如何能更公平地落到实处?所谓异地借考,是指长期在非户籍所在省的工作人员和随身子女,需要在当地借考的,只要两地试卷相同,则可在当地考试,学生需提供户口本复印件,填表向省级招办申请。  相似文献   

4.
杨丽媪 《政府法制》2009,(13):14-15
前不久,一条关于浙江省绍兴市13个权势家庭子女组成“高考加分俱乐部”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分原本是为了教育公平而制定的政策,然而随着五花八门的加分条款的出现,许多人认为加分正在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在如此严肃的高考当中,分数上的高人一等难道真的就如此轻而易举吗?究竟还有哪些潜规则正在侵害着高考制度的公平?目前的高考加分制度又到底该不该彻底取消?  相似文献   

5.
吴楠 《公民与法治》2010,(14):51-52
2010年高考如期结束。随之而来的,除了一个个高考家庭等待高考成绩的忐忑外,还有关于“高考经济”的新一轮讨论。一个普通的高考考生家庭,到底高三一年会为高考花去多少钱?  相似文献   

6.
魏雅华 《中国律师》2002,(11):24-26
2002年3月召开的九届五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都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于是,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都焦虑地注视着这件事:2001年的情况,还会在2002年重演吗?尽管2001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招来了上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教授和各大媒体,下至考生、家长们的一片指责批评,其声至今不绝于耳。甚至就在此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还专门为此作了一期节目,希望去年的故事今年不再重演,可我们所听到的仍然是“涛声依旧”。让我们先来看…  相似文献   

7.
高考志愿咨询公司火爆的背后,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招生政策的不明晰和不了解。  相似文献   

8.
蒋伟  马照云 《政府法制》2008,(12):16-17
高考在即,88名西安考生却因学籍和户籍不符合陕西省招生政策而被取消高考资格,原因是西安市与陕西省的高考政策发生冲突。4月18日,其中的14名考生状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认为,陕西省教育部门认定这些考生属高考移民的法律依据值得商榷,即使这一政策程序及实体合法,也应对这些作为特殊群体的考生施以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9.
海棠红 《江淮法治》2009,(14):61-61
正高考加分政策。 至于照顾加分,例如华侨、归侨子女,我以为,完全没有政策加分的必要,考试的前提就是公平,华侨或者归侨的子女,应该和普通家庭子女一样考试面前一律平等。否则,难免我们的孩子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我叫王丽萍,是天津巨川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2002年当选为河西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随后又当选为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选民、代表认可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在那些日子里,我常常辗转难眠,反复咀嚼着“人大代表”这四个字的份量,心理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责任感。世间还有什么比人民的信任更可贵的呢?我默默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当一名让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不辜负百姓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弃考之殇     
杨速炎 《政府法制》2009,(13):16-17
2009年4月初,重庆市招生办人士透露了这样一个消息: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单重庆一个地区竟然就有上万名考生放弃了高考的权利,那么放眼全国,又会有多少类似的弃考考生?在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令这些高中毕业生们在“鱼跃龙门”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机会?  相似文献   

12.
张俊林 《江淮法治》2009,(14):60-60
这些年,伴随着高考备受争议的莫过于高考加分政策。今年更因为重庆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的发生,使得全国上下,上至学者下至百姓,纸媒也罢,网络也罢,惊呼声、谴责声纷起,一时间众说纷纭。本刊新闻聊斋栏目约请了几位作者,来谈谈“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13.
12月7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配套实施意见现行试点,2017年正式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最引人瞩目的是,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考试改革,进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10%、30%、50%,然后70%,再到1983年英语成绩100%正式列入高考科目,至今已经整整30年,英语到底应该怎么教,该怎么学,又该怎么考,争议一直在持续。而近几年来,这样的全民大讨论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建春 《江淮法治》2009,(14):61-61
高考加分制度就本其身而言是具有它合理一面的,一些具备了一定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在某一学科有着超常的智慧,为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加点分是理所应当的,况且这种制度早已被考生、考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所接受,关键是只要不出现弄虚作假,确确实实体现了政策的严肃性,我相信出现疑义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政府法制》2013,(4):20-20
目前,全同已有29个省市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一些地区的方案由于¨槛过高而遭受质疑。专家建议,对异地高考方案应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视角进行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不能全指望异地高考方案,还需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从优先到加分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这一政策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符合当时的人才选拔环境和制度。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相似文献   

17.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且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来保证该项权利的实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都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考生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损害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于是实施异地高考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整体层面上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利于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要切实落实好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8.
逸民 《政府法制》2011,(21):11-11
很多人将高考比为古代的"科举",民间乃至媒体也将各地高考的第一名誉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科举不是考学,而是考官,是古代国家的文官考试,更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不是高考。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形式等,历代有所不同,所同者,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此前朝廷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中正官”,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向朝廷推荐,朝廷量才录用。这种选官制度,貌似很全面很客观,但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只要是地方推荐,  相似文献   

19.
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一公布,社会舆论犹如经历了一场地震。人们在感叹北京高考改革步子之大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质疑和不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9月4日上午,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9月4日新华网)不分文理科,有利于推进通才教育;改革外语考试方式,有利于推进外语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