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昊 《法制与社会》2012,(7):108-109
《侵权责任法》中“同命同价”的规定结束了理论界由来已久的争论,并为司法实践作出指引.本文试从生命的二重性角度讨论“同命同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相似文献   

2.
钟辰 《法制与社会》2012,(23):97-98
对于残疾死亡赔偿金“同命不同价”的热议已经持续很多年,社会舆论、学者观点一直莫衷一是.本文从残疾死亡赔偿金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切入,分析在“同命不同价”问题上的争论,深入探讨《侵权责任法》调整范围内“两金”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以及“命价”的双重含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魏文彪 《江淮法治》2009,(23):41-4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由于当前各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差距较大,因而该规定导致死亡赔偿上的“同命不同价”现象出现。其实,早就有专家学者与社会人士指出,上述司法解释是与我国宪法相关规定相悖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然包括生命权平等,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经常发生有人嘲笑法律的现象。比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在生活费用的赔偿上农村人和城市人大不相同,于是有人嘲笑法律,说“同命不同价”。一司机开车撞倒行人后,调转车头加大油门,对倒在地上的伤者又一次冲了过去。司机说: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5.
自从相关法律对侵权死亡赔偿做出了规定之后,生命是否同价饱受争议.生命本无价,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公民得以主张其他权利的前提.所以本文从分析生命权的内涵和外延、对同命不同价提出了几点看法的同时谈谈同命同价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希望生命能得到更好的尊重,法律对其得以进一步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2007年新年伊始,有59部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开始与我们同行。同时,让笔者关注的还有,广州律师周玉忠就人身损害赔偿中的“同命不同价”司法解释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上书。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同命不同价"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侵权责任法》首次提出"同命同价",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笔者对"同命不同价"现象提出一些看法,并就针对此现象的《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死亡赔偿金从概念到性质历来就是人们争议的焦点。2005年的"同命不同价"案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何源等三少女因车祸遇难却遭遇"同命不同价"赔偿,经新闻媒体报道后,激起了社会上对"同命不同价"话题的大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生命却因一纸户口而存在天壤之别?这就需要对死亡赔偿金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在第17条确立了同命同价赔偿原则。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这一原则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可以预见《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规定有待于我们妥当的理解和正确的适用。  相似文献   

10.
“同命同价”?——关于《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经纬 《中国法律》2010,(3):12-16,66-72
近年来,关于死亡赔偿中“同命不同价”问题的讨论既见诸于媒体,也见诸于学术界。鉴于社会公众对死亡赔偿问题上存在着的“城乡差别赔偿”现象的极度不满,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17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算是立法对此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此一立法回应也获得了舆论的好评。  相似文献   

11.
巩固 《法学研究》2010,(4):40-56
“同命不同价”源于目前占据学界主流的继承丧失说及相应制度安排;在对其批评基础上提出的生命损失说,虽有反思性,但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们本质上都是损害填补思维的产物,把死亡视为个体利益的损失加以填补。从社会角度看,生命权被侵犯还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死亡赔偿实际上要综合发挥救济、弘扬、惩罚、预防等多种功能,结合社会现实,考虑社会效果,继承丧失说及其倡导的个殊化赔偿模式殊不可取,死亡赔偿应向相对定额发展。侵权责任法的理论基础仍是继承丧失说,该法第17条并未真正解决“同命不同价”,应通过对死亡赔偿金的扩大解释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12.
人身侵权损害与死亡赔偿的制度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桥 《北方法学》2009,3(4):11-18
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各种事故造成大量的人身及财产损害,针对这种现象构建良性的法律调整机制给人类智慧带来极大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通过创制和健全相关民事立法——侵权责任法来积极应对各种事故导致人身与财产损害的关键时期。通过梳理我国现行人身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分散多元多层级立法的大致脉络,提出生命的双重价值观命题以理性关照“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的热议,思考如何使侵权死亡赔偿范围及标准更趋于正当合理等问题,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务中经常出现的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案件中,死亡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获得的赔偿数额大相近庭的现象,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备受诟病的对象.我国的死亡赔偿制度确实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人们在追求生命平等和统一赔偿标准的同时,也对“同令不同价”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本文试从死亡赔偿制度的本质、立法,以及我国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简要分析社会对“同命不同价”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破解“同命不同价”难题的理论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关于城乡差别的死亡赔偿标准引发了社会对"同命不同价"问题的质疑。现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系采取"继承丧失说"解释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死亡赔偿制度,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所以"继承丧失说"是导致"同命不同价"问题的理论根源。"死伤损害说"是批判包括"继承丧失说"在内的人身损害差额化赔偿的一种理论学说。该学说主张将死伤本身作为损害加以把握,将生命被剥夺本身作为一项概括的非财产损害,且对体现生命价值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应努力地实现类型化和定额化。摒弃死亡赔偿的"继承丧失说",转而以"死伤损害说"实行死亡赔偿金城乡一体的定型化,是破解"同命不同价"难题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5.
葳葳 《政府法制》2006,(12):30-31
从一条新闻说起2006年3月20日,国内许多媒体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安徽省高院率先在该省推行关于人身损害或死亡赔偿金的新规定。安徽省高院宣布“:农村户口的未成年人在城镇上学、生活的,人身损害或死亡赔偿金等,按城镇居民的标准计算。”安徽的这一新规定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已运用于司法实践。合肥市瑶海区法院参照该新规定,对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进行调解,来自农村的事故受害人按照城镇居民生活标准计算赔偿金额,首次实现了农村人与城镇人“同命同价”。社会舆论普遍对安徽的这一新规定予以赞赏。这件事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  相似文献   

16.
侯昶  刘创新 《法制与经济》2009,(10):16-17,19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热点条款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不仅仅是我国关于公民权利保护的一件大事,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由于侵权法的复杂性,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慎重对待。本文对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的同命是否同价、惩罚性赔偿“人肉搜索”与网络人身权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7,(4):9-10
成都打破"同命不同价"杠杠 在城市生活10年之后,农民邬世荣不幸被一场车祸夺去了生命,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法院作出判决,认为邬世荣虽是农村户口,但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没有差异,应按城市居民的标准获得赔偿.  相似文献   

19.
对死亡赔偿金中“同命不同价”规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起"同命不同价"的案件受到各方的关注和争论,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人身损害赔偿金中的死亡赔偿金的若干思考。本文从"同命不同价"这一现象入手,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赔偿标准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对现行死亡赔偿金的若干质疑和思考,以期助益于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村和城镇两元化的格局下,常常会出现因户籍不同而获得的死亡赔偿金有天壤之别的现象,即俗称的“同命不同价”现象。人格平等,生命无价。本文分析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并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的理论来揭示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内在矛盾,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分析,得出其不能解决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内在矛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