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杰进  诺馥思 《外交评论》2020,(3):45-68,I0002,I0003
为什么在湄公河流域已经存在数十个国际合作机制的情况下,还要建立澜湄合作(LMC)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既有研究大多强调湄公河流域大国国际制度主导权竞争的宏观背景因素,而较少关注澜湄合作机制的新制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即澜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究竟"新在何处"。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等既有国际机制相比,澜湄合作机制具有两大新的制度特征:一是议题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议题外,还增加了区域安全合作以及水资源合作等新议题;二是集中程度更高,与之前合作机制主要由"职能部门引领"以及"借用"亚洲开发银行作为国际秘书处的做法不同,澜湄合作机制采取了"领导人引领、各部门参与"的机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建立独立的国际秘书处。通过运用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理论模型,本文考察了在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中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之间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分配问题和执行问题,并以此解释了澜湄合作新制度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由于在全球治理机制创设时通过议程设置,掌握主导权。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无法享有对等的话语权,难以保障自身应有的权益。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提供的公共产品不断增多,但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既有治理机制框架下享受的权益却是不对等的。金砖国家就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亟需改变旧治理结构的努力。本文总结和概括了国际上围绕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方向所产生的乐观、中性和悲观三种态度,并重点考察金砖国家合作的机制化、内部协调与稳定、外部合作、实质化与治理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20多年历史进程中,湄公河五国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次区域合作的典范。作为一个整体,东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诸多成就。随着在安全合作领域的快速升级、内外部经济和贸易互动的增强、与中国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支持域外国家在湄公河五国的力量存在,湄公河五国在东南亚甚至亚太地区的话语权逐步增加、影响力不断提升。东盟一体化和湄公河五国发展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湄公河五国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东盟新老成员国在发展上的差距,并推动东盟一体化建设。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应该点面结合,在注重国家治理的同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发展多元合作关系,拓宽中国的外交视野;加强与不同国家合作机制建设的力度,为中国外交搭建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4.
中美建交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渐趋扩大,而政治关系则不时出现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方在“低政治”领域比较倾向于绝对获益,而在“高政治”领域更加关注相对获益。随着双方在“低政治”领域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议题之间的联系战略,减少美国对“高政治”领域相对获益的担忧而导致的对我国内部事务的干涉,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8,(2):84-104
金砖国家的合作进程从初始到逐渐制度化展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过程性,然而,在成员间始终存在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的情况下,金砖国家之间为什么能够超越差异,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又是什么因素驱动这一合作进程的深化和发展?学界虽然对此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都没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金砖国家的合作进程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实践。金砖国家作为互动行为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采取共同实践所建构起来的实践共同体,实践施动是其中的主导动力因素,其合作动力来自情境结构与实践施动相互作用下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比较不同发展合作机制供给范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全球化发展和深度一体化的背景下,"协调范式"有利于加强国内与国际机制之间的协调,实现合作参与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尽管比较优势应以市场为基础,但比较优势的递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制,由此催生了国内机制的整合与国际机制的协调。"一带一路"发展合作致力于发挥和塑造比较优势,本质上是以优势互补为特征的"协调范式"发展合作。"一带一路"发展合作已形成融合、嵌入、嵌套、对接等机制供给路径,呈现丰富多元的内容设计,其对沿线国家和全球发展合作的效用也逐渐开始显现。当前,"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合作仍存在某些机制障碍,为此应秉持开放型、包容性、差异化三大原则,在不断完善全球和地区治理机制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机制化水平,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把西方的"实践转向"与中国的实践学说结合起来,以实践逻辑为中介,建立起"参与实践"与"身份承认"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理论框架可以用于中国参与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的分析。中国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外资源条件的推动下,发起了以话语实践、创新实践和联盟实践为主的创建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凝聚了创建金砖国家机制和中国作为平等成员国参与合作并开展集体行动的共识,这一共识经过金砖国家机制加以确认,赋予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全新集体身份——拥有平等权利和对等义务的金砖国家机制创始成员国,并且随着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这一身份不断充实和深化。中国利用这一新的集体身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新作用,对国际体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越两国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两国的安全合作构成严峻挑战。两国在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国家利益、国际制度三个角度体现出合作的必要性。在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两国存在着地缘优势、战略协作的同质性优势、经贸合作的需求激励优势、文化优势。为突破合作面临的挑战,应以共促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以增进互信,加强双边、多边机制建设,成立第三方协调机构为推进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中国均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差异较大,亚美尼亚地处重要的地缘环境,也是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武装暴力事件的多发地区,长期受到大国的政治因素影响。中国与亚美尼亚共和国合作程度较浅,警务合作机制建设相对落后,两国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促进两国政治、经济、能源、文化等方面合作,应建立长期有效的警务合作,有利于国家的安全稳定。两国之间应增加国家间的信任,恪守原则,互助互信,积极开展国际警务合作,加强警务建设,共建国家安全环境,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务实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想象的共同体身份——金砖国家主流媒体涉华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合作也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文章力图探究在世界体系转型的当下,金砖国家在自身发展及合作机制化的过程中,对中国呈现何种认知和态度,是否与西方存在差异;其在何种国际框架下审视中国,是否给予中国金砖国家的集体身份;金砖概念的强化是否影响金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中国在这一话语转型过程中的对策.鉴于主流报纸话语的重要影响,文章从俄罗斯、巴西、印度主流报纸的涉华报道入手来进行涉华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