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斧头帮"这一典型街角青年帮派涉黑犯罪的田野调查,发现当下街角青年的组织结构形式、资金获取渠道、冲突处理方式、活动空间类型都有涉黑犯罪趋势,而"再嵌入机制"是其涉黑犯罪的主要动因。涉黑犯罪极易导致街角青年成为成人涉黑势力的潜在力量,这提高了他们交叉犯罪的几率,增加对其帮扶和矫治的难度,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基于此,提出"打击与预防并举"治理模式,以减少和预防街角青年涉黑犯罪。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街角青年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他们向主流社会回归过程的分析上。街角青年的回归心理呈交叉反复态势。本文以"资本"和"场域"为分析视角,并将宏观社会背景纳入视野,通过对一个街角青年向主流社会回归的一种"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路径进行历时性研究,解析了影响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资本障碍、社会环境障碍、社会结构障碍、经济结构障碍、家庭障碍、个体障碍等等,从而考察了街角青年回归过程的真实实践逻辑,展现了街角青年回归需求的非平衡性与回归场域的平面性,回归路径的非累积性等内卷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解密"街角青年"--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海 《青年研究》2005,(2):43-48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街角青年"如何生存,为何要选择这种"浪迹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越轨的亚文化社会生活模式?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一街角 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街角青年的浮现--对湖南H镇一类青年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平 《青年研究》2003,(11):38-42
通过对湖南H镇一类特殊街角青年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的访谈,本文认为新街角青年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是欠佳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社会化不足或人生遭遇失败等的结果.笔者重点分析了几个典型个案以及导致新街角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指出新街角青年是处于边缘状态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很容易转化为真正的街角青年,因此他们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关心和扶助.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和2015年数据,分析青年自身及其父辈受教育程度对中国青年同居观念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青年的同居观念在2005-2015年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且较为保守;青年自身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其对同居行为的接受度;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具有间接影响,表现为父辈小学教育程度对青年同居观念的正效应通过影响子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实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因子女性别存在差异;青年自身及其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均受到同居观念外在环境的调节,在同居观念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对提升青年接受同居的正向影响更弱。  相似文献   

6.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題。其中,两性关系罪错在青少年犯罪构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北京市少管所为例,在1200名犯罪少年中,犯有两性关系罪错的692人,占57%,女队57人中,有两性关系罪错的50人,占87.8%。对工读学校、少管所及常态集体(工厂、社队、学校等)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的综合统计表明,犯(或兼)有两性关系罪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进入网络直播行业,建构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大批青年也在通过网络直播影响着他人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文化娱乐方式。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及访谈的方法,对网络直播中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进行探究,以研究网络直播是如何影响青年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建构,研究发现社会制度、家庭及行业环境等社会因素都对网络直播中主播的行为选择及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主播通过在直播间中与观众的互动也会影响观众的心理及身体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8.
雾霾已经成为与民生休戚相关的环境风险事件。本研究聚焦微博青年用户,以情感分析为研究方法,可视化为呈现结果,探讨当代青年对雾霾事件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雾霾情感可分为3级、2个大类、7个亚类、15个小类;"惧"、"哀"是主要的二级情感;雾霾态度随空气质量状况而变化,且受热点事件的影响。对雾霾情感的研究可以为雾霾事件情绪预警、情绪监控提供支持;也可以为雾霾情绪机制下,通过雾霾情感激发当代青年的环保行为、增强环境风险事件应对提供情感分析的依据。最后,本文提出了雾霾情绪管理与疏导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菲利将社会学因素引入对犯罪原因的研究,认为犯罪是"社会学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类学因素"相互共同作用于人的结果。对犯罪进行社会预防是比单纯的刑罚更为彻底和有效的预防减少犯罪的措施。此理论对今天我们研究犯罪,进而预防和减少犯罪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年群体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对实现自身在流入城市的继续社会化、流入城市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意义重大。通过代际比较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存在等级递进:"融入于人"意愿最强、长期居留意愿次之、本地人身份认同度最低;青年群体的认同意愿和认同结果均弱于老生代,但差距在制度约束低、人文环境浓郁、发展机遇多的城市缩小,且代际差异在户籍的互动作用下消失。这说明,客观户籍制度下的"内外之别"对两代群体的认同极具约束力,但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立在流入城市对自己接纳的基础上,外在环境的变化易导致其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冲突;年长者的城市阅历使其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