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犯罪学视角下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空间环境中的犯罪要素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但目前学界尚缺乏物质环境因素与街角青年罪错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环境犯罪学为视角,提出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概念,对街角青年罪错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罪错动机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空间非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心理状态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根据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框架提出对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可操作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街角青年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他们向主流社会回归过程的分析上。街角青年的回归心理呈交叉反复态势。本文以"资本"和"场域"为分析视角,并将宏观社会背景纳入视野,通过对一个街角青年向主流社会回归的一种"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路径进行历时性研究,解析了影响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资本障碍、社会环境障碍、社会结构障碍、经济结构障碍、家庭障碍、个体障碍等等,从而考察了街角青年回归过程的真实实践逻辑,展现了街角青年回归需求的非平衡性与回归场域的平面性,回归路径的非累积性等内卷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解密"街角青年"--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海 《青年研究》2005,(2):43-48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街角青年"如何生存,为何要选择这种"浪迹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越轨的亚文化社会生活模式?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一街角 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警察涉黑犯罪是警察犯罪的特殊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警察涉黑的类型可以分为主动参与型与被动参与型两种。警察涉黑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必须从用人机制、体制改革、消除风险、加大惩处、满足需求以及提升素质等方面创立一套完善的防范措施系统。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5)
黑社会性质组织自其产生以来,以组织严密、规模庞大、手段残忍、目的明确等特征为社会所憎恶,其存在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性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热点,因此,科学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正确处理"涉黑"案件的前提和关键。通过阐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对与其相关概念、罪名的区别,进一步对其进行科学界定,以更好地解决"涉黑"问题。这对于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街角青年的浮现--对湖南H镇一类青年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平 《青年研究》2003,(11):38-42
通过对湖南H镇一类特殊街角青年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的访谈,本文认为新街角青年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是欠佳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社会化不足或人生遭遇失败等的结果.笔者重点分析了几个典型个案以及导致新街角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指出新街角青年是处于边缘状态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很容易转化为真正的街角青年,因此他们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关心和扶助.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2,(2)
我国刑法关于涉黑犯罪的条款,是在1997年刑法修改后新增加的罪名条款——第294条。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各地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我国涉黑犯罪依法量刑的司法解释。其中重点规定了涉黑犯罪的四条标准,即是否称霸一方、是否存在严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0,(11):45-45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远煌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涉黑犯罪呈现出五大变化趋势。1.犯罪方式隐蔽化:从暴力性获利逐渐转向垄断性商业获利,是当前涉黑犯罪的显著变化趋势。进入2000年以后,黑恶势力则更多地表现为以合法企业为掩饰,通过非法垄断市场获取暴利,原始暴力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
李其平 《学理论》2010,(11):115-116
预防青年学生犯罪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当下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青年学生犯罪也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建立青年学生犯罪的防控机制与网络成为应对青年学生犯罪的关键举措。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防范青年学生犯罪的内在根本。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5,(4):63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平安就在身边"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流动,我国少数地方农村政权组织呈现涉黑化倾向,而且伴随着涉黑认定标准的变化,村干部涉黑的隐蔽性更强,认定难度愈来愈大。农村政权组织涉黑化严重腐蚀农村基层政权,破坏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利于社会稳定。通过扫黑除恶治标和加大组织选举与监督、落实农村人口"走留回"政策治本的标本兼顾,预防、铲除农村政权组织中涉黑人员。  相似文献   

12.
张娟 《学理论》2013,(12):214-215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又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者和完成者,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力求探索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菲利将社会学因素引入对犯罪原因的研究,认为犯罪是"社会学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类学因素"相互共同作用于人的结果。对犯罪进行社会预防是比单纯的刑罚更为彻底和有效的预防减少犯罪的措施。此理论对今天我们研究犯罪,进而预防和减少犯罪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成员可分为四类,即组织者、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骨干成员。为准确惩治涉黑犯罪,实现罪责刑相适应,需要对涉黑犯罪的各类成员予以合理界定。司法实践中,要准确区分组织者与领导者,可从组织本身的发起创建以及组织发展运行的决策指挥等方面予以考察;正确把握骨干成员与积极参加者的区别,骨干成员包含于积极参加者,是指积极参加者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的那一部分;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组织,仍加入并接受其领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预防农村基层领域的腐败犯罪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与传统腐败预防相比,情境预防是一种低成本、周期短、效果好的犯罪预防手段。基于情境预防理论,通过对扶贫领域腐败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犯罪情境因素的分析,从初始阶段、习惯阶段和中止犯罪阶段设置减少"微腐败"领域腐败犯罪刺激、提高腐败犯罪的难度、降低腐败犯罪回报的情境,可达到扶贫领域腐败犯罪预防之目的,并为"后扶贫时代"农村基层腐败犯罪预防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帅政 《瞭望》2004,(20)
由于打击犯罪的专业队伍中有人涉黑、护黑,致使一个雏形的黑势力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质变成一个成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少年再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现实反映了现有体制的诸多薄弱之处.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家庭居住地性质、家庭环境好坏等都是青少年再犯罪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青年再犯罪,需要从营造良好家庭关系、建立职业团体向导和提高家长综合素质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运用专门知识和先进技术,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犯罪活动的新形式,已普遍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智能犯罪。青年作为犯罪的主体,其智能犯罪有些什么特点、表现形式,以及我们应该怎样预防、遏制它的发展?这就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恐怖活动犯罪具有不同于世俗世界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以人权保障为圭臬的市民刑法难以发挥其作用。"严打"刑事政策不利于对恐怖活动人员的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建立在市民刑法思维之上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似乎对提出切实可行的打击和预防恐怖活动犯罪的措施力有不逮。对恐怖活动人员,应在区别"敌人"和"市民"的基础上分别适用"敌人刑法"和"市民刑法"。这也是"重重轻轻"刑事政策的合理内核——针对不同的恐怖活动人员实行不同的刑事政策,对不能改造者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能够改造者尽力改造;"重者更重、轻者更轻",以实行报应和预防不同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20.
季节变化对犯罪的数量和类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犯罪季节性特点更为明显。季节性犯罪以杀人、抢劫、强奸、盗窃等自然犯为主,而各类犯罪随季节更替的起伏趋势并不完全相同。犯罪具有季节性的原因,一是季节会影响犯罪人的自控力、犯罪欲望和攻击性,也会影响被害人的受侵害性、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二是季节对犯罪的环境和条件有影响。对于农村犯罪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预防:一是加大打击犯罪力度,遏制犯罪"旺季"产生;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预防工作;三是大力解决农村季节性人员流动问题;四是着重解决"三留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