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牢骚”析     
发牢骚,一般总认为不是件好事,其实也不尽然。大诗人屈原著名的《离骚》,据学者们说,离、牢同声,就是牢骚的意思。可见,发牢骚有时也能发出千古绝唱来。牢骚之价值,大抵不在乎发与否,而在于发什么和怎样发。还是说屈原吧。他之所以作《离骚》,是因为“疾  相似文献   

2.
正南京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他们学校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在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3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相似文献   

3.
湖南是楚国旧地,又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诞生在与湘江相邻的湘潭韶山冲.而在2000多年前,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诞生在长江之畔的秭归.毛泽东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毛泽东从屈原作品中继承、发展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风,这对他的革命实践和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与屈原心相通、情相投、气相随....  相似文献   

4.
1湖南在周代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所以学术界将这段时间相关地域的文化称为“荆楚文化”或“楚文化”。在当时,“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西蜀,东裹郯淮”。可见,楚文化作为一个相对完整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圈,其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日的“三湘四水”。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屈原以及《离骚》等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正是源于由原始神话、图腾崇拜、历史传说等等交织而成的源远流长的楚文化。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文化成就,既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楚文化的自豪。《九歌》、《天问》、《离骚》、《招魂》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成为闻名中外的大诗人,得力于他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广读博览,得益于他对古典诗词艺术的深厚修养。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在《讲堂录》中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1957年,他还请人搜集了50余册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与<楚辞》有关的著作给他。据不完全统计,自《诗经》以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差不多都读过。仅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大量藏书中,他圈划批注过的就有历代  相似文献   

6.
余川 《江淮》2012,(3):50-51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漫漫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汩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  相似文献   

7.
现保存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所做的唯一的一本学习笔记《讲堂录》,记于1913年IO至12月间,计47页94面,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全文,还写有《离骚》内容提要,可见当时毛泽东对屈原作品攻读之勤和喜爱之深。1915年5月,毛泽东与罗章龙第一次约见在走王台,谈了两三个小时,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乃至宇宙、人生等等。谈到古典文学,他们都对《离骚》很感兴趣,毛泽东还主张对《离骚》赋予新评价。什么“新评价”?时无记载,现无从得知,但从中至少可以推想到一点:毛泽东不仅对《离骚》多次深读,还读了~…  相似文献   

8.
讲正气,早在我国古代,就为志士仁人所倡导,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敌入侵时弘扬畜死抗敌的爱国正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正气。我们的先人一贯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国殇》等光辉诗篇中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诗人为祖国竭忠尽智,对国家的存亡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以他一生不懈的斗争和以身殉国的坚贞行为,表现了惊天动地的爱国正气。苏武誓死不降,…  相似文献   

9.
马莉 《世纪桥》2009,(10):30-31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作品不仅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为人为文结合得非常完美,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0.
昔到平江路不平 ,乾坤奠定是人民。坚持马列春常在 ,遍地黄金遍地银。80年代中期 ,江渭清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 ,他访苏区 ,游平江 ,兴致甚浓。他仰望起伏连绵的群山 ,思念曾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红军战友 ;俯瞰西流洞庭的汨罗江 ,缅怀行吟《离骚》、千古传颂的大诗人屈原 ;八一风暴、秋收起义、平江枪声、井冈星火 ,更激起他滚滚诗潮 ,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平江诗》。地处湖南东北部的平江县 ,是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军事要冲 ,历史十分悠久。江渭清以自己有这样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故乡而自豪。1910年11月 ,他出生在平江一个普通农家…  相似文献   

11.
屠毅力 《求实》2006,(Z3):299-300
但丁和屈原是中西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位诗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互相差异的文化传统。他们两人都具有高尚睿智的灵魂,都经历了相似的人生磨难,并进行了一番上下求索、穷尽宇宙的探寻,然而最终但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天堂,获得了灵魂的解脱;而屈原则被拒于天庭之外,他的孤独无助的灵魂只得在绝望中沉沦。相似的灵魂、相似的旅程,结局却呈现出喜剧与悲剧的巨大差别,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神曲》和《离骚》的文本理念进行比较,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导致这两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有梦年华     
胡丽莉 《实践》2013,(8):28-29
汨罗江依旧清澈明亮,悠悠江水楚风古韵犹在眼前。或出于钦慕、或出于崇仰,我有幸拜谒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个捋着胡子站在江边吟诵着优美《离骚》的形象,刹那间清晰起来!怎样的忧国忧民,怎样的满腔热忱造就了他如汨罗江般的悠长深情?  相似文献   

13.
他是湘人,常引屈原《离骚》中一名言与同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是教师,常引孔子《论语·述而》中一句话自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在材料界追求一生,晚年提倡类比和交叉结合,欣赏境界,曾循学、思、问,以诗述怀:勤学复善问,苦思后追寻;攀登上台阶,机遇来垂青;哲理化情韵,真善依美撑;殊途追境界,同皈何须分。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真情报国矢志不渝  凤凰,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境内奇峰兀立挺秀,“南华叠翠”逶迤。县城沱江…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是不是一种民族精神?回答这个问题,用不着做过多的理性阐述,也用不着去追溯屈原的《离骚》,只要庄重而严肃地唱起《国歌》,用心灵去体验她的精髓,就会感悟至深,明白不过了。众多的经典作品,饱含着忧患意识,以《国歌》最为深  相似文献   

15.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相似文献   

16.
自夔门,被幽怨的猿啸呼来.乘兰舟而来,泫然成古典的忧郁,泊于秭归,泊于二千年《离骚》的水声里.目光从巫峡飞流直下,在“屈原故里”肃穆地涟漪.思想,如翼羽纷纷惊起.疑疑惑惑落满半部《楚辞》,于年届不惑之时.  相似文献   

1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们常用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词,来形容人生道路的漫长而曲折。从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来看,确是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当五十年代中期实现全国农业合作化以后,人们以为在中国农村已建好一座通往社会主义的金桥了。可是,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农民的生活并没有一  相似文献   

18.
傅正义 《探索》2000,(2):107-109
《离骚》的释名、写作年代和组织结构,千古纷争,歧见迭出。然司马迁、王逸释名,于诂训有据,于文情相符,最为妥贴。《离骚》既非作于一些学者所谓的第一次流放期间,也非作于第二次流放期间,更不是“绝命之作”,而是作于两次流放之间。《离骚》以屈原自身经历为线索,以理想现实的冲突为核心,以“余”、“党人”、“哲王”三方矛盾相交织,或实或虚,或真或幻,凭心而言,以意运法。大而划之,首末两段;细而分之,首段五层,末段三层。  相似文献   

19.
丁毅 《党的文献》2006,(4):80-81
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楚辞》是他最喜欢读的古籍之一,而其中屈原的作品更是他常读的。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屈原。毛泽东初读屈原作品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13年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合并到第一师范)读书时。根据之一,是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学习期间留有课堂笔记《讲堂录》,在这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离骚》中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于谦《咏石灰》的后两句是:『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纵观古代有识之士,常以清白自勉。为了维护清白,不惜付出生命。共产党人也要讲清白。清廉艰苦,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这就是革命的气节、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