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酒     
一我与酒为伴一生.我喜欢饮酒,也喜欢多多少少有一点“酒趣”的人。但我十分厌恶酗酒者,和整日泡在酒罐子里而别无它趣的人。酗酒者可称之为酒鬼,只有酒瘾而无任何另外之瘾(如书瘾、画瘾、写瘾、唱瘾等等)的人至多只能称之为酒徒。这样的人莫说大多无德,即使在饮酒的事上也是酒  相似文献   

2.
正陈俊福、陈永生的《父子情深书画集》即将出版,亲如兄弟的永生要我写几句话,当然义不容辞。陈俊福先生是永生的父亲,之前父子二人在京郊房山举办了《父子情深书画展》,使人们对父子二人的艺术追求和造诣有了直观的了解。永生在北京房山区供电公司工作,自幼受父亲影响,痴迷艺术,对诗、书、画、篆刻皆有涉猎,尤其他的诗,充盈着乡土气息和对家山的挚爱,对山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独有情钟而流泻于笔下,令人心向往之。他的诗如此,画亦如此。他曾  相似文献   

3.
书画界久有"丹青翰墨同出一源"之说,但书坛画苑可称"书、画、印俱佳"者却不多见。天津女书画篆刻家孟昭丽"书画金石皆敦情",以其融汇了汉隶、汉简、秦篆笔意的书法,透动着疏朗、明快、清纯气息的国画,充盈着健毅、古朴和时代风采的篆刻及瓷刻作品,在华夏书画篆刻界引起人们的关注。丹青著意,金石注情。孟昭丽女士所走过的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4.
刘艺 《新青年》2004,(3):57-58
早在三国时代,博学多思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在《典论》中发过这样的感叹:“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然而到了今天,有个年轻的禅门书画家月照禅师,以画会友,广结善缘,与多位中国冠绝当世的艺术大师结为“忘年之交”。提及当前中国书画界,不能不说到当代艺术大师、著名学者范曾先生。其书画  相似文献   

5.
酒品     
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先秦古籍完全与酒无涉的甚少。从《春秋》起,历朝历代正史记载了无数大事,也记载了无数酒故事。秦汉辑录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言之凿凿:"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也有说神农造酒、甚至干脆就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的。  相似文献   

6.
栗花醉     
陈援 《海内与海外》2012,(10):64-65
一入河北迁安县境,打开了车窗,好一股淡淡的清香飘进了车厢。朋友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栗花的香气。"栗花香得很特殊。不像槐花香得浓郁,不像枣花香得诱人,也不像秋天的金桂那样甜香。栗花香得清淡,深吸一口气,似乎没有多香;不经意地闻了,似有一种庄稼的清香。这或许就是农家管栗子树叫"铁杆庄稼"的原因吧?扬花时在玉米、稻子、荞麦的大田里,不都能闻到这透出一股青气的香味吗?朋友说:"栗花香得有些怪,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界,对栗花香有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1月25日,书法家弓超先生书画作品展在北京市龙顺成文化园区开幕。各界人士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书法家弓超与龙顺成红木家具沙子口旗舰店联手举办的这次书画展览,将古典书房优雅宅配情景再现,让古典家具爱好者仿似穿越到书香四溢、大气典雅的古代书  相似文献   

8.
同在新丝路模特学校学习的张旭和李博在来《新青年》杂志拍摄封面人物前,并不熟悉。张旭很腼腆,而李博则开朗活泼。也许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活动,两个人都带着些兴奋和紧张。化妆师为他们化完妆,拍摄开始了,女孩子脸上一直带着快乐的笑容。“靠近一些,对,男孩用手搭在女孩子肩上,别动。”摄影师仿佛要有意为难他们两个。由于摄影要求,需要他们摆出一些比较亲密的动作,两个年轻人便有些尴尬。“不要动,保持住!OK!”以为已经拍好了,两个人都松了口气,却听到摄影师说“换胶片,再来一次。”于是,李博向着张旭微笑,张旭的笑容…  相似文献   

9.
兰花醉     
煮一壶好茶,不仅需要好水,还需要一双巧手.这是我在朋友家喝茶之后体会到的.朋友是一位品茶人.她喜欢煮茶、品茶.她最拿手的茶艺,不是普洱,也不是铁观音,却是地地道道的兰花茶.花是自己花盆里盛开的兰花,水是去野外的河里取回来的,茶壶是普通的紫砂壶,而煮茶人,别有一番情趣,长裙姗姗、长发飘飘、秀手纤纤.  相似文献   

10.
正友人相聚,尽属"老北京",小酌之中,也以酒入题。有人说:"四路烧酒皆属平平,不知皇上喝什么酒?想来只能四方‘责贡’了"金诚先生乃顺承郡王后裔,谙于宫廷诸事:"有清一代诸帝无嗜酒者,乾隆对茶与酒的态度是:茶乃‘君不可一日无茶’;酒则‘常饮而有度’。于茶‘责贡’江南各省;于酒只是‘受贡’,而且仅限于宗室、勋戚。据我所知,乾隆常饮的御酒,系大学士傅恒所贡。其后人将秘方赠予了友人。"时下,北海公  相似文献   

11.
13年前成立的广州健力宝海日书画研究会本着“以书结谊、以画会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耕耘,海内外会员已有200多人,分布于香港、澳门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哥斯达尼加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小书画作品展览18回次,在书画创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不少会员的作品获  相似文献   

12.
靳国君 《新青年》2023,(1):58-61
<正>他人在成都,心在前方。一次,他与几位朋友饮酒,他是“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他心中之思,渴望得到一纸命令,为国建功立业:“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胡来即送死,讵能犯金汤。汴洛我旧都,燕赵我旧疆。请书一尺檄,为国平胡羌。”(《江上对酒作》)在成都只有短短几个月,他又被调任蜀州(今四川省崇庆)通判,  相似文献   

13.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13,(4):65-72,129
如何取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进而迈入其行列之中是明治日本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明治日本的这一时代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因为归根结底《武士道》是一部表达了明治日本人对西方世界之诉求的书。在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渡户稻造所流露出的欲消除西方世界对日本所抱有的"偏见"和"误解"的焦灼意识,这无疑在深层次上喻示着《武士道》一书的主题和本质。如果从这一角度对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加以重新审视和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该书是一部有关"武士道"的书,莫如说其实际上是一部以"武士道"的名义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道德的书。该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的"优秀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客观上使一种"理想化的武士道"作为国民道德而被树立起来,给日本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憧憬和向往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有深厚的酒文化,历代文人中多有因饮酒而名闻天下者。比如唐代的李白,不仅是诗仙,而且被称之为酒仙,在他所写的诗歌中,很多就沾有酒气,而一旦沾上酣畅淋漓的酒气,诗歌也就有了灵性,成为千古传唱的绝句。与李白不同,被称为清华大学"终生校长"的梅贻琦基本上没写过什么诗歌,文章中也从来不提"酒"字,但他依然得了一个与酒有关的最  相似文献   

15.
赏石、藏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遗泽。我的恩师,当代著名学者、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的名字与“石”结下了终生之缘;人们常常喜爱用石头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也就是说石头与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机缘与情缘。在《可人集》一书中,欧阳中石老师的《石颂》是这样写的:“石者天成有巨有  相似文献   

16.
陈镐戒酒     
官僚陈镐喜酒,人称他酒糊涂。有次将赴山东督学,其父怕他因酒误事,专门写了一封信,嘱其戒酒。陈读罢信,即让工匠特地打制了一个能容二斤酒的大碗,还叫人在碗边刻上八个大字:"父命戒酒,只饮三杯。"陈镐戒酒@程雯  相似文献   

17.
说酒     
正酒与人有不解之缘。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酒和喝酒的记载。酒是人生、是文化、是艺术、是医学、是战争、是历史、是人类所有重大活动不可缺失的。酒在人类生活中影响巨大、流光溢彩。《诗经》中的婚恋、家庭、亲情、民俗、祭祀里有很多酒的描述。其中一段用白话译出是:一个漂亮女子说,她要嫁给那个既英俊又能喝酒的人。用现代流行语形容,男人不喝酒,不潇洒!孔子酒量极大,史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一觚二升,二百升酒酿《论语》,一部《论语》  相似文献   

18.
饮誉海内外的书画篆刻艺术家方胜先生,又要在山西故里举办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了,可喜可贺!除了在太原、忻州展出外,还要在他的祖籍地——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展览,联想到他在美国、日本的展览,联想到他的书、画、印作品,不禁让我觉察到艺术家的佛缘。  相似文献   

19.
作客总统府     
正中国古人的心中雅事,认为人生有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茶。顾名思义,"琴"泛指音乐,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将艺术置顶的地位。而我,定居海外30余年的一介"土博"(主业是岩土工程博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院士),半个作曲家(半路出家的副业作曲家),却情有独钟地对东、西方艺术痴迷,在交响乐作曲的创作过程中探索、创新,乐此不疲。就算是在美国总统府作客  相似文献   

20.
正山西人善酿酒,自明朝已然。许多笔记记载的酒中,都有山西酒的名字。谢肇淛《五杂俎》:“京师有薏酒,用薏苡实酿之。淡而有风致,然不足快酒人之吸也。易州酒胜之,而淡愈甚,不知荆高辈所从游,果此物也?襄陵甚烈,而潞酒奇苦。南和之刁氏,济上之露,东郡之桑落,浓淡不同,渐于甘矣。故众口虽调,声价不振。”襄陵酒、潞酒都是山西酒。顾起元《客座赘语》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