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以德国和美国的住房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保障学和制度经济学观点出发,解析社会保障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说明政府政策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导下的德国住房政策表现为充分的社会福利性质,而遵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美国住房政策,则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完全定义在市场解决的范畴。任何无视社会环境,企图以它们为基础构筑某种住房政策的混合模式,都可能使政府行为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并使自己解决市场危机的能力受到约束。文章反对以标签化的方式理解政策体系,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才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根本目标和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住房政策与住房市场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政策与住房市场的变化不仅高度关联,同时住房政策也作为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影响着国家的制度转型。研究俄罗斯住房市场,特别是立法的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俄罗斯住房市场的一些方向性交化,同时还可以了解俄罗斯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社会政策的价值观转变现状,并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探讨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欧洲不同国家经济衰退的原因,将欧洲不同住房模式的抗压性反应与其对应的经济衰退状况进行关联研究,目的是通过实证比较研究证明,不同的住房模式对金融资产泡沫膨胀具有显性的推动或抵御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当金融危机已经出现后,不同住房模式的抗压反应之差异将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经济衰退,同时也影响到其对应国家的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4.
住房体系改革作为整体经济与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对住房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形成。仅就对经济的短期贡献而言,中国的住房体系改革成就无疑是引人瞩目的,而俄罗斯住房体系改革并未给经济增长带来额外的贡献。但从改革生成的结果现状,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住房体系模式而言,中国住房体系改革结果的后期修正代价已经显现且成本巨大。在已经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未来制度改革设计方面,俄罗斯住房体系的制度变迁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人拥有住房所有权是新加坡公共住房制度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看,公共住房制度对资产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构建而言,建立在住房所有权基础上的公共住房制度创造了一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机制,这最终使人们可能拥有更大面积的住房。对于社会资产构建而言,公共住房制度有助于家属关系、种族关系和社区关系的改善。住房所有权的资产构建性创造了一种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丹 《俄罗斯研究》2012,(3):126-143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维埃政府颁布了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迅速改善劳动群众的居住条件,一举解决住房危机。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国家无法独自挑起解决住房危机的重担,以及住房管理的责权关系不明确等原因,集中化住房管理体制既无法有效管理住房,也不能整治战争对住房事业造成的创伤和解决住房危机。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继续解决住房短缺问题,苏维埃政府调整了住房管理政策,住房管理体制由国家集中管理向国家、集体和个人分散管理转型。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程度的加重,养老保障面临着巨大压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是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减轻了国家的社会保障压力。相对于欧美成熟市场,韩国于2007年推出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并迅速被韩国民众接受。作为我们国家的近邻,韩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均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因此通过借鉴韩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本住房保障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需求,以实现住有所居。国家针对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据估计,“十二五”期末保障性住房将占到全社会住房总量的20%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房的逐步建成,如何将其真正用于保障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需求,就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加坡住房市场的体制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其独特的住房市场模式是许多关心发展问题的学者所关注的课题.本文认为,新加坡住房市场的特点是以政府计划供应为主、私宅市场提供为辅,并且有一个公共住房市场化、私有化的过程.新加坡的住房市场体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具有同构性,都是双层的,其重心是公共住房.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住房问题在殖民地时代长期存在并遭受忽视;独立后,新加坡政府不断致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并且将之当成构建典范国家的工具。通过长期强有力的政策干预,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为主要资金支持、以住房开发局为主导供应方式和以自有住房为主要权属的独具特色的住房政策体系。花园般的居住环境、较高的住房自有率、对经济发展和族群融合的促进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等显示了新加坡住房政策干预的成功,在住房政策领域,新加坡可称为"资产建设"的典范。然而,新加坡住房政策也存在公共住房过度投资、损害中央公积金养老功能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消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清云 《德国研究》2013,(1):65-72,127
船舶建造由于周期长、占用资金大,因此融资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国际船舶融资市场中,德国通过其独特的KG基金运作模式,在拓展资金来源和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近二十年来推动了德国航运业的发展,使德国的集装箱船拥有量达到了世界第一。本文着重介绍德国的KG基金在船舶融资中的运作模式及其目前在欧债危机形势下的困境,并简要探讨在我国现行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制度下借鉴该融资模式进行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所需要的配套法律和船舶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应如何诠释联邦德国住房政策中所发生的政策转变的问题.文章介绍历史概况,将住房政策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并简要描述了住房政策领域的调控手段以及对这些手段进行的改革.同时,文章将结合政党差异学说和倡导者联盟学说解释历次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3.
德国费朗霍夫协会企业化运作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强 《德国研究》2002,17(1):62-65
本文介绍与分析了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以下简称弗朗霍夫协会 )的概况、运作模式、客户群体、市场活动以及“弗朗霍夫模式”的实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住房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公有化的住房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化为方向的住房制度改革在苏联政府内部获得了普遍认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住房私有化法》,以"自愿、无偿和一次性付款"为原则,逐步开始向市场化住房制度过渡。然而,由于住房私有化和市场化旨在摆脱政府的支出责任,因此改革成效并不显著,反而加重了住房配置的不公。随着居民住房问题的日益尖锐,俄罗斯住房政策的发展方向由最初的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逐步转变为公共财政改革推动下的住房财政保障机制的构建。在此过程中,俄罗斯将政府的职能定位为:通过预算拨款、贷款和预算投资,履行财政对住房及公用事业的保障职能;通过住房配置、税收优惠和财政监督,实现其调节与管理职能。虽然西方制裁、油价下跌、卢布贬值等不利因素致使俄罗斯财政面临重重困难,但住房保障依然是国家预算支出的优先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制定,并通过了民主德国住房建设规划,十几年来民主德国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旧房来解决和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截止1985年底民主德国共有住房21万2222套,计720万7000平方,其中新建12万0728套,共耗资91亿9800万马克。1983年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八大七中全会上宣布民主德国在1990年基本解决全国居民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晓晓 《当代韩国》2008,21(1):47-53
本文批判性地审视了首尔的一项住房更新化运动对于当地居民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项联合再发展项目(JRP)被引入首尔,并掀起了大幅度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的浪潮。然而,这项运动也导致了众多的问题,如在整个规划过程中缺乏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在住房的重新分配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等。在韩国,政府依照的是一条所谓“涓滴效应”或者被称为“过滤”式的策略。在整个项目系统中,市场的运作方式被定义为一种以土地所有者为根本起源的“仕绅化”的过程。这个发展项目彻底地打破了所谓低收入居民社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脆弱平衡。当地居民永远地失去了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关系网。  相似文献   

17.
刘昱辰 《欧洲研究》2020,38(1):132-158
本文聚焦当代欧洲劳动力市场的"灵活保障"模式,首先概述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理论,然后梳理和比较荷兰、德国、法国三国近几十年来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改革的政策实践,进而分析"灵活保障"模式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及其差异原因。本文研究发现,欧洲"灵活保障"模式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并不总能取得同等效用,相同政策模式在不同社会协商类型和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呈现截然不同的改革效果。欧洲一体化在社会层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国家在各自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相同的阶段中出现一些共有的趋势或特征,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地理移动和职业转换)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来自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流动限制、技术断层;来自劳动力市场层面的失业及贫困;来自政府管理层面的基础设施、城市住房等压力。作为德国工业化中一个显著特征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同样引发了上述问题,德国从立法、教育、社会保障等角度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流动创造了基础条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及其相关对策的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国防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富 《德国研究》2003,18(1):39-42
德国的国防产业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 ,能生产多种常规武器 ,为世界军火生产和出口大国 ,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富有极强的竞争力 ,销往世界五大洲。德国的国防产业之所以比较兴旺发达 ,得益于德国长期把国防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 ,实行寓军于民的产业模式 ,积极扩大军火出口 ,不断促进军工企业的合并与集中 ,加强军工科研与生产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欧洲国家对待外来移民一直怀有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这与人口转变、全球化竞争及民主制度等因素相关联。分化排斥、同化及文化多元主义是外来移民政策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本文以德国为案例,试图分析国家是如何平衡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在所需移民与不需移民之间做出区分并进行移民政策模式的选择。通过对德国四大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及福利制度参与的比较,以及2000年后德国对外来移民的融入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德国推行的是以分化排斥为主导,与整合内部移民融入有机结合的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