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历史记忆,最能激发远方游子和家乡人民的爱国、爱乡情怀。2017年3月31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苗成斌  柯华龙  赵扬波 《群众》2023,(14):44-45
<正>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美”出新高度?响堂,一个曾经“鸡犬相闻”的传统村落,如今成为人们追求田园梦想的现代版“桃花源”。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以美丽田园为韵、村落肌理为形、艺术文化为底,让一朵栀子花飘出“共富香”,一杯村咖啡唤醒“新时尚”,一间老民宿体验“慢生活”,一座讲习所滋育“新农人”,探索着都市近郊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特色田园乡村梦从这里点染、升腾、激荡,精致乡村与乡野潮牌、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地方物产与时尚业态相互交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响堂探索在山谷里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崔曙平 《江苏政协》2013,(12):45-46
<正>我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乡村地区仍保留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在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乡村优秀历史文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迫任务。从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看,目前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村落,主要是指晚清、民国时期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居住的村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家园。但是,近些年来,有些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印记     
<正>《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已于10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修订的《条例》尤其注重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维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对名镇名村管理职责、保护规划、修建审批、保护利用、费用筹措等作出了规定。目前,重庆市共有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6.
正翻开我区悠久的历史长卷,很容易拾到一些看似平凡却遗存丰厚的小城镇、小村落。它们既反映了我区社会发展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又展示了优秀传统建筑风貌和优秀建筑艺术,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1年以来,我区各地推进特色名镇名村建设,并以18个"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为重点,示范带动全区村镇建设探索以文化培育发展优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赖惠能  郑良 《小康》2024,(9):60-61
<正>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以数字技术构建可视化、可更新、多维度的村庄数据库,为乡村振兴注入清晰、准确、高效的数据要素。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的桥东村和桥西村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也是省级“未来乡村”。在镇人大主席傅聪花眼里,下一步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运营,然而“乡村哪些资源尚未开发,  相似文献   

8.
正村庄规划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提高村庄规划精细化水平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此建议:一、积极融入乡村文化。村庄规划应该立足于尊重村民意愿和文化习俗、保护当地历史遗存和生态环境,坚决反对"推倒重建",把本土文化引导融入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对特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保护,使得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生存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生态建设的激活,并据此形成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重塑来保障乡村文化多样性,既是有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础,能够保证本土文化健康、创新地持续发展,甚至还能够有效融合外来文化,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基于当下我国乡村文化日趋衰落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乡土文化的极大弘扬,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多元性提供中国样本。应全面系统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积极探索乡村道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强化乡村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浙江》2022,(2):后插4-后插5
为更好地利用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县以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点,系统推进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建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创成全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浙江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把松阳老城(西屏街道)创建成为...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20,(4)
村落政治权力是村落政治的核心。如何整合村落政治权力成为影响村落政治发展或变迁的核心要素。通常对村落政治权力的整合存在两种维度,即国家政权建设维度和村落内生秩序维度,而实现两种维度的衔接则是加强村落政治权力整合及实现村落善治的理想路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呼唤乡村(村落)政治权力整合的新路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村落政治权力的整合出现一些新的要求或特点。比如,强化乡镇党委在"乡‘政’村‘治’"中的影响力;发挥党支部在村治过程中的执行力和决策力;加强对村治机构负责人思想政治的考核与审查;充分发挥村民在村治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等等。而"三治融合"模式的提出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村落政治权力整合提出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闽政文[2018]59号宁德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要求审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保护规划(2015—2030年)的请示》(宁政文[2017]8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保护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保护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紧密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加强农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调节和配置利益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生态补偿机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补贴为核心、以市场运作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但仍面临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价值评估和补偿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我国应建立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为前提,涵盖前置定位机制、补偿运行机制、保障反馈机制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5.
内发型发展是致力于探寻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其理论与农村“空心化”治理存在适契性。通过对皖南B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其存在人口流失、文化式微和村落共同体衰微等“空心化”现象。B村“空心化”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真实性。B村“空心化”的深层根源主要是城乡缺乏互助协同、政府缺乏指导规划、村庄缺乏本土特色以及农民缺乏自主发展等。受内发型发展理论的启示,笔者主张,应对农村“空心化”需从城乡融合发展、国家与社会互动、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和培育村庄精英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乡村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是生成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要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教育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传播力,扩大乡村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从而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1,(21)
正三晋大地的红色乡村,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穿过历史,这些有故事的村庄,正不断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努力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中条山麓,涑水河畔。仲夏时节的河东大地处处绿意浓浓,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柳庄村,绵绵细雨过后,庄稼地里的农作物更加生机勃勃。进入村庄,面前是规划齐整的巷道、粉刷一新的房屋、设施一应俱全的党员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8.
正川办发[2019]3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古镇古村落又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是指历史文物丰富、历史建筑成片、保留传统格局风貌的镇和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古民居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文昌以"生态椰乡,航天文昌"为发展定位,以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城乡繁荣和群众致富为发展需求,保持和延续镇区和乡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不砍树、不填湖、不拆房,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让海外侨胞有浓厚归属感,让外出人员有亲切认同感,让旅游者有愉悦体验感,让本地居民有祥和幸福感"的和谐文昌。  相似文献   

20.
来自农民家庭的青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内生动力来源,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选择非农就业,但是青年在县域城乡流动显示出其具有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质性访谈方法,研究发现,青年对于近几年来乡村振兴工作高度认可,乡村的宜居化吸引青年在村居住,县城青年具有"城乡两栖""客乡"的特征,离县青年对乡村较为疏离,但未来有可能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青年对乡村产业兴旺有较高期待,青年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最为普遍.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形式有村集体引领、青年个体自发带动和青年自组织三种形式.通过分类、比较和归纳,本文提出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以村庄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通过将青年组织起来,便显现出一条青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即依靠村集体的引领,青年个体自发带动和自组织,让同心圆能够向着村庄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青年自身的社会网络,叠加经过组织活化的同心圆结构,将形成新的青年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