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官本位"与"民本位"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本位”与“民本位”说到底都是政治文化意识。政治文化是理解个人和群体的“官本位”与“民本位”意识的关键。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官本位”与“民本位”,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破除"官本位"意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本位”起始于奴隶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是以皇权为最高权力,以官为尊贵,以官为标准的特权等级制度。江泽民同志历鉴古今,对“官本位”的基本内涵,作了深入浅出的概括: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并强调指出:“其危害极大,因此,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官本位”作为一种特权等级制度,虽然早已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商品经济大潮所摧垮,但“官本位”现象并没有在地球上消亡,特别是“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官本位”意识是影响确立正确政绩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官本位”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陈腐意识,在我国,“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克服并弱化领导干部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4.
时下,曾有个别干部“狂言”频出,什么“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你是代表群众还是代表党”,等等。这些狂言折射出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权为民所赋”的道理,从而导致失衡、失言、失度。要养成干部的良好言行,应以“三得”防止“三失”。  相似文献   

5.
“官本位”观念作为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犹如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着眼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强调要着力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一要求,抓住了当前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要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转变政府职能与完善政府权责体系是我国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有权力格局制约、行政文化异化、潜在秩序张力等成为其发展瓶颈的制约因素,又由于我国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和"官本位"思想的遗存,政府"去责任化"表现得较为明显,政府职能设置、权责体系构建与价值理念层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破解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权责体系的发展瓶颈,需要从改变权力格局、创新行政理念、重构社会文化、培养法治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实现从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公民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官本位”政治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官僚政体的发展影响深远。从“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中梳理出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对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官本位”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其表现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心理;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作为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本文从当前的现实出发,对官本位心理的矫治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的腐败,表面看是由社会转型期经济的无序、政治的不规范、法律的不健全所导致,表象背后实则是文化的困境使然。所有的腐败行为从文化的视角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官本位和特权意识对法律制度的僭越:人治传统对抗法治文明。“官本位”是我们根深蒂同的传统观念,它主张权力至上,其外在表征是权大于法或以权代法。“官本位”遵循的原则是权力意志,  相似文献   

10.
卞纲成 《学理论》2010,(23):190-191
同西方人一贯提倡个人本位的文化思想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社会本位;这是一个“文化黑洞”,其中的“半私”、“半公”的缠结’,时常表现为一种民族性的巨大心理定势,以万应之力,承受各种改革、革命的冲击。而安之若素,守旧依故,使历史的发展不是停滞,就是在原地兜圈子。  相似文献   

11.
在 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谈到改进工作 作风时,要求全党痛下决心煞住形式主义和官 僚主义两股歪风,并特别指出,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对这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按江泽民同志的要求,破除“官本位”意识,对于改进干部作风,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保证新世纪各项战略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陈腐意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何少林 《理论探索》2007,1(4):16-18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相似文献   

13.
叶树浓(广东《西江日报》专题中心评论部):在中国历史上,做官的另一种称呼叫“牧民”,就是把老百姓当作牛羊一样的畜牲来牧养之意。在封建社会自上而下权力的体系中,权力走向傲慢、膨胀、嚣张与疯狂是必然的,“官本位”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如今,我们已步入“以民为本”的新时代,官员为老百姓服务,做“人民公仆”的观念深人人心,更重要的是,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一套约束官员权力滥用的制度。让权力谦卑起来,为无权者服务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科学继承民惟邦本、政在养民、顺应民心等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突出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等,从重民、富民、尊民等方面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本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由此呈现迥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的要求,体现了“官为民仆”的重要思想。作为各级“三个代表”,只有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三到”意识,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成效,才能在实践中求得。  相似文献   

16.
谢维智 《求知》2010,(6):35-35
一要强意识。古语说得好:“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没有创新,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创新,工作就会一潭死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务必要树立不进则退、“无创新便是过.无创新便是失败”的强烈发展意识.将“整天想着去发展”根植于头脑之中,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披沙拣金发掘机遇,见微知著发现机遇,雷厉风行抓住机遇,科学务实用好机遇。用新理念来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来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努力使工作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根本体现和保持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多年来实践探索、深化改革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抑制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官本位"思想浓厚,权力观扭曲;管理不严,监督乏力,可以得到额外利益;缺乏调整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因此,要把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政策落到实处,就应当转变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权力始终更好地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健全调整机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8.
陈仕文 《学理论》2009,(24):97-9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企业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保障。企业员工是企业重要入力资源,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实践者,做好企业员工日常管理与生产,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强员工“四个意识”;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员工“五个素质”;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三个结合”,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看一个政府是强还是弱,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看这个政府的能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在于“能力本位”构筑。(1)地方政府能力本位构筑对社会发展的联动影响。“能力本位”解放和发展人;“能力本位”支撑21世纪中国的发展;“能力本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力本位”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2)地方政府能力构筑中的现实阻抗力。“官本位”的阻挠、“权本位”的抵抗、“关系本位”的破坏。(3)地方政府能力本位构筑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政府是什么、政府干什么、政府如何干,以及公务员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20.
郝晓兵 《学理论》2009,(30):75-76
当前社会,纵观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陷入危机,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同时这样的文化危机也波及到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在建国时期在怎样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曾经说过要“古为今用”。由此我们通过对孔子深邃思想的分析以得到对培养国民道德意识方面得到有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