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12月3日,台湾首次“省长”和台北、高雄“市长”大选落下了帷幕。选举结果展示出的台朝野各党内部整合实力消长、政治诉求调整、策略运用得失,对未来岛内政局走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选举结果,朝野三党各有胜负 从此次选举结果看,台湾朝野三大党在此次选战中互有胜负。国民党保住了“省长”及高雄“市长”,却使台北“市长”及“议员”选战遭到重挫。国民党不愿但也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由国民党垄断一切政治经济资源的时代到此宣告终结。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对选举结果没有明确表示看法;而国民党党务干部上至秘书长许水德下到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完全按照大多数人预测的轨道运行。有人唏嘘国民党的衰败;有人欢呼民进党的胜利;因为有很多95后的选民出来投票,有人甚至感觉看到了年轻人的希望,认为年轻人也受民主思想的感动而觉醒了,似乎又受到民主胜利的极大鼓舞,同时也呼吁国民党要重视年轻选民云云。其实不然,这场选战并没有赢家。国民党的衰败始于李登辉时代,马英九对绿营的绥靖政策加剧了这个过程而已。如果说当年深受蒋经国信任的李登辉直接撕破脸皮站到了国民党的对立面还算  相似文献   

3.
陈桂清 《两岸关系》2011,(10):10-12
随着国、民两党正副“总统”候选人悉数确定,岛内2012年“大选”日趋激烈。蓝绿两大阵营摆开阵势,积极展开选战布局。目前看,国民党的“马吴配”形势稍稍占优,但仍面临着民进党“英嘉配”的强力挑战。当然,在选举已进入百日倒计时之际,谁将最终胜出,还需看各自能否采取措施发挥优势,克服“短板”,以争取更多选民信任及支持。  相似文献   

4.
彭韬 《黄埔》2020,(3):22-24
2020年1月11日台湾大选落幕,蔡英文胜韩国瑜265万票连任,民进党以61席过半继续成为台“立法院”第一大党,台湾政坛再次形成绿色绝对统治,并确定了“绿大于蓝”的政治版图。民进党靠“民粹”斗争起家,蔡英文执政4年,政绩乏善可陈,为争取选票,只能变本加厉地攻击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倾中”,营造选民支持国民党就是变相“卖台”的政治氛围。蔡英文上述动作意在将岛内普通政治斗争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决,将选举矛盾导向统“独”矛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为选战加分。  相似文献   

5.
由台湾各新闻媒体总编辑、新闻业务主管与“中央社”共同选出的1998年台湾十大新闻依次是: 1、竞争激烈的“三合一”选举,执政党国民党获胜;众所瞩目的第二届台北市长选战,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击败民进党籍现任市长陈水扁。 2、两岸关系中断近3年后,备受各方关注的汪辜会晤在上海举行,双方虽对两岸定位问题意见仍分歧,但达成双方加强互访等四项共识。 3、“立法院”三读通过精省法案  相似文献   

6.
陈桂清 《两岸关系》2013,(10):14-16
随着2014年台湾“七合一”选举的日益临近,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展开选战布局,加强选举备战,两党阵营有杰之士倾巢出动,各种民调满天下。目前看,虽受马英九当局执政低迷影响士气不振,但在提早布局、提早辅选的安排下,有望稳住选举阵脚。民进党由于收到马英九执政不利影响而信心大增,  相似文献   

7.
刘红 《台声》2008,(2):15-17
“2008选举”事关立法权和行政权换届,成为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的关键。此次选举的重要性、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蓝绿两军拼死相争。1月12日,争夺立法权的选战已经结束,选民投票率为58.5%;在总共113席的“立法院”中,国民党81席,民进党27席,无党联盟3席,亲民党1席,无党籍1席;政党得票率国民党51%,民进党37%,新党4%,“台联党”3%,其他4%;“反贪腐公投”和“追讨国民党党产公投”投票率只有26.34%,“公投”不成立而失败。泛蓝军获得“立法院”四分之三席位。民进党失去保本席位,这一结果是台湾民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国民党之政党品牌为观察重点 ,通过台湾四次选举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选战策略、选举结果与政党品牌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2008年大选经过一番激烈的选战终于落幕,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和萧万长以7658724票领先,胜出代表民进党的谢长廷和苏贞昌220万余票,以绝对优势赢得了选战的胜利。台湾迎来了第二次政党轮替,也为台海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台湾大选 万变难离其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于今年3月 18日举行的台湾地区所谓第十任正副“总统”选举,是台湾第二次民选正副“总统”。在1996年的“总统”选战中,各方推出了四组人马来竞选正副“总统”:国民党的李登辉与连战、民进党的彭明敏与谢长廷、无党籍的林洋港与郝柏村以及陈履安与王清峰。最后“李连配”以54%的高票击败其他三组人马,当选第一任民选正、副“总统”,李、连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三组侯选人。 但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政治情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六组人马竞争的形势: 国民党的连战(现任“副总统”)与肖万长(现任“行政院长…  相似文献   

11.
2014年2月24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长子连胜文,在台北圆环正式宣布参选台北市长,超高的气势激起了台湾政坛千层浪。这位被认为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连家第四代传奇公子,在历经癌症、枪击却死里逃生后,最终选择延续家族政治香火投入选战,而他此番正式重新转入政坛,可望成为未来蓝营新生代中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2.
民进党打选战惯用"三张牌":"悲情牌""统独牌""民主牌"。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期间,"非典型"的国民党籍高雄市市长候选人韩国瑜携庶民力量突起,风靡全岛,民进党传统选战策略(主要表现在选战话语的选择)面临挑战,"三张牌"政治效用大为减弱,有的几近失效。  相似文献   

13.
令岛内外高度关注的国民党党主席补选,吴伯雄高票当选国民党百年历史上的第十任党主席。4月7日国民党进行党主席补选投票,吴伯雄获得156499张选票,压倒性取得党魁位置,接棒马英九留下的2年零4个月任期,洪秀柱则以23447票的极大差距宣告败选。当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致电吴伯雄,祝贺他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则在8日回电感谢胡锦涛,并表示“将循贵我两党五点共同愿景,持续推动,以促海峡两岸之和平与发展”。4月11日吴伯雄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就职,任期至2009年8月。其间,他必须一肩挑起国民党争取打赢年底“立委”选战,以及明年“总统”大选的大任。吴伯雄发表胜选感言表示,他当选党主席,没有喜悦,只有“千斤重担”。  相似文献   

14.
选后看台湾     
去年12月下旬,我们研究台湾政治的大陆学者一行四人,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访问,那时正适“省市长”选举之后,所以同台湾学术界座谈的主题多是“台湾选举与两岸关系”.除了学者以外,我们还同国民党、民进党、新党人士有过接触,对台湾政治增加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关键性的一年民进党人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在研究如何面对1995年“立委”选举了.在台中,有两位民进党员告诉我们,他们要参选“立委”.在花莲,我们得知民进党人已经在为许信良竞选“总统”作准备.国民党、新党也都已经行动起来,着手准备迎接这场关键性的“选战”.  相似文献   

15.
岛内“县市长”选战刚落下帷幕,不甘沉寂的岛内政坛又将今年第三阶段的“修宪之争”提前引爆.目前“修宪”已成为岛内各方势力斗争的新焦点.由于此次“修宪”主要将围绕“总统”选举方式和政体结构调整等核心议题,攸关台湾整个权力体制结构的设计,因而岛内朝野各方政治势力均已开始登场运作,届时岛内展开新的一轮政治较量将在所难免.朝野三党“修宪”主张各有所钟这次“修宪”斗争的焦点主要是“总统”选举的方式及是否提前直选和台湾未来的政体形式等问题.由于提前“总统”直选不仅涉及到国民党内林洋港与李登辉的“总统”之争,还将牵动“省市长”选举和“立委”、“国代”选举的进程,对朝野政权攻防将发生影响.因提前直选关系到李登辉竞选连任的问题,所以国民党主流派目前正按此方向进行设计.有学者明确指出,目前修宪争议甚嚣尘上,主要是因有人将政治改革的关键植根在“强化第一位本省籍总统的权  相似文献   

16.
台湾岛内北、高两市选举经过激烈的选战落幕,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以绝对优势战胜民进党谢长廷出任台北市长,民进党候选人陈菊以1114票险胜国民党黄俊英,稳住了民进党在高雄的基本盘,延续了民进党的香火。选前,岛内民调和舆情一致看好国民党,认为会是双双胜出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高雄变局?笔者认为,主要是民进党重视地方资源,发动地方势力十分奏效。为保住高雄的泛绿局面,几大“天王”倾巢而出,进驻高雄全力拉高陈菊选情,已经退出民进党的前主席林义雄也不甘寂寞站台辅选。恋栈权势、迟迟不肯下台的“台湾之耻”陈水扁,由他亲手策划影响选情的…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7,(11):40-40
马英九从宣布竞选开始,就打着一场和过去蓝营全然不同的选战。自7月起.马英九正式展开的下乡“长住计划”.已走完大半个台湾地区。从他下乡以来的行程安排,可看出低调抢攻绿盘的企图.包括医界,社运界.地方文艺界等传统亲绿团体.马英九均深入接触。马英九有别于传统国民党的风格.能否打破台湾地区传统蓝绿分际.已成新的观察点。  相似文献   

18.
<正>"五都"市长选战话题搅动台湾社会已经很长时间了。5月11日、24日,国民党、民进党先后公布了征战"五都"(五‘直辖市’)的候选人,选战大幕至此正式拉开。两党推出的10位候选人中,1位曾任"行政  相似文献   

19.
<正>为备战2014年底举行的七合一选举,国民党、民进党紧锣密鼓展开布局。在县市长部分,民进党已完成高雄等9个县市的党内提名,国民党也已展开两梯次的提名。目前看,由于马英九当局执政低迷、多位国民党要角涉贪及"九月政争"极大挫损国民党选战气势,国民党选情被普遍看衰。不过,受北蓝南绿既有选民格局、民进党社会基础未见显著拓  相似文献   

20.
吴琼垺 《台声》2006,(1):21-22
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进行县市长、乡镇市长和民意代表等所谓“三合一”选举,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势力重挫以执政的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其中县市长部分,国民党以14比6大败民进党,另在乡镇市长和民意代表部分,国民党都以过半优势,席卷23个竞选县市。舆论咸认,这是一次荒腔走板的选举,也是数十年来台湾最烂的一次“负面选举”,两个阵营在相互比烂的选战中,近1000多万无辜选民不得不用选票给民进党一次教训、给陈水扁一次警告,至于选后台湾岛内的未来是否变得更好,仍待观察。从双方阵营的竞选立场看这次选举,可以归纳为(1)政客拓充执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