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改进作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纠结:隐性福利减少了、灰色收入不见了,这究竟是“当官没劲了”,还是向合法待遇的回归?约束更严了、监督更多了,是“礼不收了事也不办了”,还是积极作为、敢于任事?细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议题:干部待遇应该怎样看?  相似文献   

2.
让孩子“多看电视还是多看书”?家长肯定作答:多看书!而笔者认为答案的本质并不在于简单的“多”与“少”:有家长求助老师,问:“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喜爱读书?”还有的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能自愿自觉地少看电视,而让爱看书成为习惯,成为自然?”“阅读,怎样才能由梦想走进‘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3.
于人 《奋斗》2006,(11):57-57
最近,笔者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听到群众议论:别看很多“正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太容易。可还是有的人家的孩子弄个文凭就能吃“皇粮”:吃“皇粮”的“旱涝保收”,都说是国家养着。可国家的钱不还是咱老百姓挣的?这些话听起来确实很刺耳,但细想起来,还真有道理。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创建平安大道”一样,我从来没有具体想过是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的。  相似文献   

5.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还是27℃?”这些选择题,逐渐成了时下许多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贤士荐相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8):53-53
战国时,魏文侯继位后,励精图治,但魏文侯在选任谁做宰相的问题上颇费思虑。一次他问大臣李克说:“古人讲,家贫思良妻,国乱择良相,现在我不知道是选魏成子还是翟璜做宰相,你看这二人谁合适呢?”李克说:“臣才疏学浅不能深论,但是观察人的方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做百姓时看他以何人为友,富贵显达时看他向国君举荐何人,  相似文献   

7.
冯兴元 《学习月刊》2010,(19):29-30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的现象广受关注.社会各界议论纷纷。那么,到底是否出现了“国进民退”?如果真的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那它是全面性的,还是选择性的?是一种持续现象.还是一种暂时现象?它的背景和成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是好是坏?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所有此类问题,都有必要一一辨析。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还是“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相似文献   

9.
李秋生 《学习导报》2010,(21):32-33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那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他便问:“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答后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却依依不舍:“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洛依然不死心地问:“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要把“看”电视叫作“阅”电视,是因为我把看电视当作一种文化行为。无论是“看电视”还是“阅读电视”,都是对电视信息的选择、加工整合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刻     
乔斌 《先锋队》2014,(1):51-51
百度知道 一个男孩今年9岁,是个电脑迷,考试中他把卷子都写满了,但老师还是把他爸叫去:“你看看你孩子答的卷子。”孩子爸一看,这孩子,每个题后面都写了“百度知道”。回家后,他爸将他一顿暴揍,还说:“你问问百度,知不知道老子什么时候揍你?”  相似文献   

12.
如何考察干部的“德”? 首先,要明确考德内容,制定具体“评德”指标。主要应考察“五德”:一是政治品德,要看“三服”,即服务中心、服从大局、服务人民的具体表现;二是思想道德、要看“三自”,即是否自谦、自律、自励;三是职业官德,要看“三实”,  相似文献   

13.
2012年4月13日,万州区白岩路一咖啡厅。 “从小就对川剧感兴趣么?” “没兴趣,甚至是抵触的。” “拿了梅花奖之后呢?” “还是很难说发自内心喜欢。” “那什么原因促使你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在“政治话语”上栽跟头的官员并不鲜见,有的官员说“你是准备替党说活,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活?”有的官员说“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还有官员说“你知道什么叫恶不?  相似文献   

15.
1954年,毛主席会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时,身穿的是一条屁股上扎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外宾要见我毛泽东,还是要看我穿的啥?”通过毛主席的“补丁裤”,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在外交接待中一贯保持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务实实效的精神。这也为我们的公务接待定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学会辨别人才,做到“慧眼识英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识才,关键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听其言、观其行,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从“言”上说,主要是看一个人是“言过其实”还是“言必有据”,是“言而无信”还是“言而有信”,是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还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武清区杨村街前进道一带建筑机械轰鸣、人头攒动、一片繁忙。熟悉这里的人惊叹:“前不久还是车水马龙、商客云集的繁华村子,怎么一眨眼就变成了建设工地?”另一人答话:“快吧,看人家刘会刚这活儿干的,这么难的事40天就做完了!”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00,(7)
湖北省黄冈市委于今年上半年在全市县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传统教育、法纪教育、创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教育”活动,以此为载体启动和推进“三讲”回头看。这一教育活动历时半年,分学习调研、对照检查、整改建制、总结考核四个阶段。其基本特点是:“看”前自问,端正“看”的取向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在广东高州市的讲话中提出三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即参加革命为什么?当官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市委要求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们心自问,并通过“三大教育”,找到正确答案,端正“回头看”的价值取向。参加…  相似文献   

19.
刘旭 《世纪桥》2009,(18):41-42
究竟什么是美?仅仅是美丽的女子吗?我们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看大漠孤烟,看小桥流水,这些难道不美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言。”那人类的创造呢?有着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不美吗?贝多芬的音乐不美吗?美,是一个永远的神话,我们要用整个生命来感受美,创造美。艺术创造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记者: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我国春运的,“节前看广州,节后看成都”,这反映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