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其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合理地使用自由裁量权,体现"执法公正、公平、正义"法治社会的价值理念,我们不仅要重视运用法律的外部控制手段,而且更要重视道德的内部控制手段--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道德风气日趋下滑.遏制这一不良现象,分析现象成因,探讨其必要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即道德法制化.对严重不道德行为者予以处罚,以防止将来同类不道德侵害事件的发生.以此使我们的社会走向和谐秩序的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3.
法治本身具有强大的道德功能 ,实行依法治国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法治的实施过程就是全面促进道德建设的过程 ,道德建设必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治不是单纯依靠立法和自上而下的推行就可发生效用的,道德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法治和道德同为社会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法治的作用是外在的,不能及于人的内心;道德是内在的、观念层次上的,通过社会舆论和教育等来调整社会关系.当前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表明,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启动人们内心的道德资源,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自然犯罪说从行为人道德情感丧失或薄弱的角度解释犯罪现象,其理论逻辑地内涵了社会治理的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模式."德治"是有效地治理犯罪的常规途径."德治"包括官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和罪犯的道德教化四个部分以及截源和减流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道德建设的黄金准则,是个人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基石,是构建社会伦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所以,诚信是一种丰富的社会道德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的道德要求,充分利用德治与法治的手段,利用诚信机制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内外两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强调"以德治国",产生了丰富的道德资源,这些道德资源正是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的.为此我们要传承传统社会的和谐思想,树立"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汲取传统社会注重修身养性、反躬自省的道德传统,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心理和谐;积极扬弃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亲亲"、"孝慈"思想;积极扬弃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忠义"思想,构建和谐组织.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要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9.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中西法律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中西法律思想家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法与道德都有观点、制度、秩序三个层次,两者区别主要存在于制度层次,而联系主要存在于观点层次。文章对其联系和区别作出一定论述,最后得出法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规范的来源、合理性的依据、实施和弥补不足等几个方面集中论述了道德对法治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法制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是实行法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法治"释义     
什么是我们要实现的法治即法治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理论界将"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法治不仅仅是"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还包括"市民社会自治","市民社会自治"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重,二者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互补,相得益彰。实施“依法治国”,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以德治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做到"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发生了剧烈的嬗变。嬗变中的伦理道德将走向何方 ?伦理道德是否具有通过调适实现自身绵延的可能 ,伦理道德应定位在多大的合理空间 ,中国将如何从伦理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在法治社会中做到“以德治国”。本文探讨并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司法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一个法治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近年来高校管理要求实现法治化、人性化、人文化呼声在不断高涨.我们应当以"人"为基点审视高校学生管理,通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现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富于人文精神,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法治"和"德治"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提出了具有崭新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我国应长期坚持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7.
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执政风险考验,建设一个道德上精良的中国共产党是新时期全面、科学地建设执政党的迫切要求,因而深入探索加强执政党的道德建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法史前是以“德治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产生后则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德治御心,培养人们的德性,防止其思想上不道德邪念的产生;法治防行,要求人们遵纪守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使不再犯。法治与德治并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法治御行,德治御心;御行治标,御心治本,标本兼治,是为上策。  相似文献   

19.
党的执政理论是一个包含执政环境、执政理念等多个范畴的理论体系。执政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执政党及其行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执政环境是执政理念形成的基础,执政理念要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科学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执政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执政自觉是决定政党执政成败的重要思想前提,虽然它并不是每一个现代执政党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而言.能否真正在思想上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身份转换(而不仅仅是获得执政地位),从而自觉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治国理政.可以说事关成败生死。中国共产党60多年执政的坎坷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形势的日益复杂,无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执政自觉.建设一个真正强大的执政党.这些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墩经验教训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