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2.
郭守运 《求索》2008,(2):109-111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具有家族性、连锁性和自我丰富性等特征。“奇”范畴的形成具有道家和兵家思想特色,经过儒家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以“奇”为核心的范畴家族和序列。“奇”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必须充分考虑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奇”范畴家族是一个动态发展且开放的半系统结构,具有中国诗性文化特有的伦理性、崇高性和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3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与劳动力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刘师健 《求索》2022,(3):62-72
宋代出使行记上承晋唐,既有早期行记“纪行”与“传人”的文本特征,又是源于赵宋王朝这个特定政治外交环境的产物。赵宋王朝先后与辽、金、元政权形成对峙,对外关系主要模式从“朝贡体系”转为“对等外交”,宋人的“中国”意识凸显。这种意识与文化认同植根于士人心中,形诸笔端。行记书写中,宋朝是他们心目中的唯一的“中国”,以此为书写视角,宋辽、宋金边界,被视作一种主观、文化的表述,地理的悬隔被赋予了“界隔夷夏”的文化意蕴。基于自身社会文化与伦理情感的影响,宋代士人对“异族”他者的展现,传递着他们敏锐的“夷夏”感知,承载着他们对“以夷变夏”的沉重焦虑与思考,并昭示出宋人以“华夷之辨”为标准的“中国”意识。行记中所呈现出的这种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给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中国10至13世纪的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李春青“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就儒家而言,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  相似文献   

6.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理论月刊》2001,12(7):27-29
从“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以乡土社会的民风习俗为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了以民俗风貌反映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以及传统诗性写作与解放区通俗化创作多元并存的艺术状态,成功地展示了新文学的民族化道路,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人类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彩虹 《前沿》2013,(17):59-62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西学东渐”摧毁了清政府文化封禁的政策。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迅猛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沿海、内地封建农业文化;另一方面,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农业文迅猛冲击着以喇嘛教为核心的蒙古封建畜牧业文化。虽然多种文化处于激烈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中,但是中原与蒙古地区面临共同的时代主题——爱国救亡,所以具有“外来”特色的近代儒学首先在与中原农业区接近的漠南蒙古地区喀喇沁、科尔沁等地传播开来,随后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0.
雷牡丹  陈立强 《前沿》2014,(15):216-21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贯穿整个中国文化体系,“和”文化映射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不同面貌形态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和”文化代表了中国形象,在现代中国的行为解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中国人较为相似的特殊集体“情结”都是“和”文化的衍生产品,如春节大团圆、父慈子孝等等。本次论文,首先解析“和”文化的构成形态,即“不崇武”和“重自省”,二者奠定了“和”文化的基石;其次,通过二元对立的结构展现了“不崇武”“重内省”的实施过程,即用“和”来解决二元对立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最后,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分析,引导我们善于观察事物背后的文化涵义,以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相关问题的更好办法。  相似文献   

11.
刘士林.1966年出生.河北曲阳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自20世纪90年代始.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代表性成果有“非主流美学”、“中国诗性文化”、“新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12.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治国理政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独立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知识体系;把握社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活动体系;把握主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言说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现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状况以及独立董事薪酬高低与独立董事独立性相关关系的调查表明:薪酬的高低并非影响独立董事激励机制激励功能的主因,其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无内在的必然联系;独立董事激励机制丧失激励功能以及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的本质原因在于对独立董事制度具有强烈排斥作用的文化体系,即以“感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法文化和以“关系”为特征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人民公社”将“统”的功能极端化,使其消亡成为必然;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至今面临难以克服的“分有余而统不足”现实困境。实现统分结合的理性与回归性演变,构建以利益缔结———责权匹配为逻辑前提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出生产家庭化、经营组织化、服务社会化,统分结合的农业发展体制与机制,是突破三农问题困局,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的道德大厦何时耸立?张华(山东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始于孔子、兴于汉儒、臻于程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社会伦理学。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大学之道,目标直指以“仁”为本的人格理...  相似文献   

16.
《大连干部学刊》2014,(12):61-62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本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实施必将会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可以期待中国未来会有更好的法治体系。英国剑桥大学西蒙·迪克教授认为,四中全会建构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理论、法治道路。是一种带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吸纳”特征的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分析传统“和”文化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陛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出海”是展示中国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面对国际偏见误读、西方文化霸权、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新时代文化“出海”要勇于承担讲好中国故事、宣介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价值的使命任务。中国底色是文化“出海”的民族根魂和基因密码,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展以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出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出海正确航向;构建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国际传播复合人才,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推动文化内容转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延伸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扩大国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平台化于润物无声中影响着年轻人的意义生成,这一进程体现在青年日常的数字文化消费与生产中,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意义。为了探究平台对青年文化、社会与社会整体的影响,本文将理论视角从平台诸多辉煌、非凡的时刻转移到青年每日或琐碎或诗性的平台文化实践,使用“平台日常化”与既有的研究对话。研究发现,青年的平台文化生活以自我平台化为前提,微观上表现为青年既专业又重本真的“做真我”姿态,宏观上体现为正常转码与并行游走等平台节奏。平台在以资本主义逻辑生产日常的同时,也在将青年的“我”与“他”广泛相连,也支持着青年对表达和连接的持续追求。平台隐入日常后,青年以自我表达为特征的平台文化实践,是一种基于个人日常的微观政治,它虽是小写的,但也是平台日常化后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姿态。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世纪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于“三下乡”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推动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着重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农村发展上下功夫,在密切城乡关系、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在常下乡、求实效和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支持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力争为农民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为农业和农村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