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由于历史原因与地缘政治原因,以色列一直面临着恐怖主义威胁。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色列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袭击。以色列警察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稳定,在承担反恐任务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警务反恐实践,即以情报主导、攻防结合和危机管理为三大核心的警务反恐战略体系。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富有反恐经验的国家之一,对我国公安机关提升反恐应对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以色列国在中东政治格局中奉行极为独特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政策,尤其对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强烈的追求,历来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决策机制的建设。进入后冷战时代,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受到来自内外部一系列因素的挑战,在此情形之下,以色列政府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建立起一整套维护国家安全的运作机制与法律体系。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自1999年成立以来,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08年以色列议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是其重要的转折点。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能发展,在完善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增强国家安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强化反恐怖主义与危机状态的管理和控制、推动国际安全事务的对话与合作等方面对以色列国家安全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但这个机构在以色列应对地区冲突与纠纷、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等方面成效显著。以色列作为当今世界国家安全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国家安全委员会正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决策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交评论》2017,(3):77-108
中国是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形成过程中持久和最重要的"他者"。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亚洲首次出现两强格局。在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导下,日本分别建构了中国的"安全关切"、"安全威胁"和"敌人"意象,并通过"去中国化"和"污名化"中国,完成了自身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进而将其战略化为重要的国际博弈工具。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及其战略化,是日本对自身身份与道路的自主选择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号化的国际政治斗争话语。随着中日海上力量的共同崛起及其战略的"海洋转向",中日海洋竞争将会加剧,也预示着中日海洋战略将会相互观照和塑造。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是当今世界遭受恐怖主义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反恐斗争中逐渐探索了一整套符合以色列国情,维护以色列国家安全利益的反恐战略。从战略决策、情报信息、反恐执行力、舆论宣传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以色列反恐战略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借鉴,对比分析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中国新疆反恐的未来前景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冷战起源于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各自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通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复杂较量,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基本结束。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从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敢存在着一极独霸世界与多极共同发展这两种历史走向的斗争。尽管多极化和全球化目前还远没有定型,但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反映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由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所决定的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的捷克地缘政治思想继承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部分思想家的观点,以对捷克民族与国家历史的重新解读为研究重点,并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捷克对外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捷克地缘政治思想注意探讨捷克民族的历史—政治身份问题,关注周边地缘环境的变化甚于关注自身,强调入文因素对地缘政治进程的影响,坚持警惕德国、西方不可信赖、加强与东方联系等基本主张.捷克地缘政治思想反映出捷克部分政治和思想精英对于强国环伺下小国生存战略的不懈探讨,但对捷克当代对外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俄美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和合作与竞争期之后,两国在国际战略和地区问题及双边关系诸多领域矛盾和分歧叠现,相互之间的正面较量和冲突达到了冷战后前所未有的程度。俄罗斯为维护自身安全,不得不调整其对美政策和安全战略:政治上强烈反对北约新战略及北约东扩;军事上加强防范和威慑力量;加强对独联体外交力度,对东欧国家“诱压并举”;以战略伙伴关系拉紧亚太重点国家;调整俄罗斯安全战略。未来的俄美关系中战略利益的冲撞还会增多,但由于对抗有损两国的根本利益,加之俄美互有需求,俄无力和无意与美全面对抗,俄美关系将呈现斗争与合作相互交织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基本实践,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全面概括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创新成果,以期对当前科学构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体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 ,美国在中东地区“一枝独秀” ,但它并没有因此改变其传统的通过扶持以色列而制衡阿拉伯世界的政策。究其原因 ,主要是美国国民对以色列有着基于宗教的强烈“认同感”。若从冷战后的中东政治格局来看 ,美国没有必要支持以色列。但由于美国是一个“上帝治下的国家” ,宗教对外交决策有着巨大的制肘作用 ,而其主流宗教派别———基督教与犹太教在渊源、教义以及实践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同一性。这样 ,美国支持以色列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0.
《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国的人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人权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宣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斗争和妥协的历史产物,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中国的人权观同《世界人权宣言》尊重人权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并对宣言的内容有所发展。自从宣言通过以来,世界人权运动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推动当代人权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动力。现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修改宣言的要求,这是对西方人权观和西方国家利用人权实施霸权政治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在加紧走向"政治强国"、"军事强国"的同时,也在加紧走向"情报强国"。设立"国家安全会议",强化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机制;整顿战后建立的情报体制,加强情报的搜集和分析能力;加紧建立太空情报体系,编织严密的卫星侦察网络;拓展对外情报合作,建立国际性情报网络。日本正从上述多个方面不断加强情报搜集的组织、体制和情报搜集功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三贴近"是新一届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警。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公安工作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增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的中印巴三角关系以敌视和对抗为结构特征、以权力竞争和传统安全关切为主要内容。冷战结束后,中印和印巴间的冷漠与对峙被打破,调整中印巴三角关系的历史机遇显现。“9·11”事件后,中印巴三边良性互动加快,三角关系的结构和性质发生重大变化。但印度的现实主义权力思维及其全球大国抱负有可能使中印、印巴关系陷于“安全困境”的结构性矛盾之中。中印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三角关系,解困结构性矛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地区异质政治文明与非兼容战略目标的并存,使东北亚地区在政治上表现出鲜明的非整合性特征;遗留的冷战遗产和因热点问题引发的国家间对抗,使该地区安全形势处于"两难"与"困境"之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愈来愈突出的发展态势。在中国致力建设多元均衡的东北亚安全秩序之际,美国在关系到中国根本安全利益的台湾问题上向中国直接挑战,并利用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干扰中国对外政策的一贯性,利用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牵制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统筹性。中国必须准确识别美国针对中国综合安全的政治讹诈,保持清醒,及时调整自身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控制内政与外交的节奏,稳健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中日关系的实质性问题并不是复交与否,而在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怀抱大国之梦,与中国有着深层次的分歧。在热战时代,两国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水火不容;在冷战时代,演变成了两个阵营的对立;冷战结束之后,综合国力趋近,而国家利益趋远。只有强强共处才能够确保中日关系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是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长期积淀而成的政治观念方面的综合体系,表现出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倾向。美欧的政治文化既表现在双方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认知上,也贯穿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中。美欧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针锋相对的态势,显示出双方迥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美国的霸权倾向与欧洲的制衡传统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伊拉克战争既为双方政治文化冲突提供了导火索,也为两者弘扬各自外交理念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处于巴以冲突夹缝之中的以色列阿拉伯人与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关系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在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中被唤醒,并逐步成长;以色列阿拉伯人将谋求巴勒斯坦问题的公正解决和巴勒斯坦国的建立作为其政治斗争的两大目标之一,在政治斗争中与被占领土的反以活动相互配合。不过,以色列阿拉伯人始终处于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外围,这是由以色列阿拉伯人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同胞不同的身份、地位及前途安排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右倾化背景。日本政治右倾化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摩擦;妄图成为军事大国四方面。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进行认真反省、清算;经济实力增强了日本的政治大国欲望,导致日本政治上的激进和右倾化现象。此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日本政治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结束了东西方冷战之后,文化殖民主义成为当代殖民主义的重要体现。中国要抵制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必须提高自身文化自觉的力量,做到对内强化民族意识,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对外强化文化安全战略,有效地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加之受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掣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