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冰 《新民周刊》2020,(2):60-64
"长臂管辖法令"迅速成为美国重拳打击他国和跨国企业的"隐秘武器"——只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国家或者企业就有可能被迫面对美国的司法制裁!在当今的国际金融体系之中,金融制裁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独门利器。在二战、冷战时期,美国先后对日本、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家实施过金融制裁。  相似文献   

2.
忻华 《欧洲研究》2020,38(4):1-29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受挫的形势,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希望增强欧盟的主体性和领导力,为此要持续推进"欧洲经济主权与技术主权"的建设,将其作为新一届欧委会的施政重心之一。"欧洲经济主权与技术主权"的构想源于对"欧洲战略自主"概念的延伸与阐发,其理论基础是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经济与技术民族主义"观点和"干预主义"模式;具体内容以产业政策为核心,涵盖贸易、投资、金融、全球治理、战略安全和经济外交等领域;政策抓手是"战略性价值链"。欧盟新领导层的这一构想凸显出地缘战略的"大局观"和"对外竞争力焦虑",蕴含了决策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中美欧三边竞争的变局以及欧洲工商界利益集团诉求的战略考量,同时也将面临政治逻辑与经济理性、欧洲一体化的推进速度与欧盟权力的构建深度之间的两难困境。"欧洲经济主权与技术主权"的构建将会强化欧盟对华负面态度,推动其减少对华经济"依赖",进而加剧中欧双边竞争。  相似文献   

3.
随着奥巴马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对中国形成了战略挤压。"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一项兼具地区发展战略和全球秩序设计意涵的战略构想,同时也是中国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在欧亚大陆谋篇布局,与美国展开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国家软实力投射"三重博弈"的战略工具。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稳固西北、经略东南"的战略指针,是中国针对美国从海洋方向实施的战略围堵,在欧亚大陆依托陆权优势与美国展开地缘政治博弈的战略抓手;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中国与美国展开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工具。中国通过推动建立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框架,重视自身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来应对和化解美国在地缘经济领域造成的压力;第三,"一带一路"战略也为中国与美国开展软实力竞争提供了平台。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仅有意愿,而且也更有能力承担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经济产品和公共安全产品,实现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崛起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百年变局之下,国际秩序急剧变革。权力政治回归,国际秩序动摇,中美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因素成为日本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考量。为在秩序变革期充当主动角色,维护和拓展战略利益,影响甚至主导国际秩序重塑,日欧开始从全球角度定位双边关系,积极充实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加快推进经济、安全和战略等全方位合作,日欧关系由此进入备受关注的"蜜月期"。双方在战略接近过程中,在确保现实利益基础上,注重维护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强调价值观外交。在对华谋利的同时,欲以规则来规范其国际行为;同时规避美国单边主义风险,提升对美战略合作关系。从双方战略接近态势看,日欧合作全方位展开,呈现出战略性借重之态,显露出积极塑造新秩序的"战略雄心"。而双方战略接近能走多远,其雄心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仍受制于多重现实因素。中国应高度重视日欧战略接近的对华影响,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相关知识储备与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5.
王璇 《法国研究》2013,(3):89-9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出现交流及融合之势。美国凭借其在全球范围中的经济扩张与霸权地位,使得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现代流行文化的全球化。法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由于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削弱,为保护其在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地位,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大力向世界出口和推广法国文化。法国电影业是法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是对外推广法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笔者分析法国文化政策下的法国电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混合战争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对抗形式,与传统战争形态不同,它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武力占领他国或破坏其基础设施来达成政治目的,而主要通过经济金融制裁和信息心理施压等非军事手段和最低限度地运用军事暴力来颠覆或控制他国政权。当前,美国及其盟国正在针对俄罗斯实施混合战争。其战略实质是以军事力量作为重要工具,针对俄薄弱环节实施体系性打击,以实现分裂国家、掌控俄资源的目的。该战略由将俄拖入军备竞赛的消耗战略和实施颜色革命的摧毁战略两部分组成。为此,俄罗斯需要相应制定应对混合战争的反战略,包括对抗敌混合式攻击的防御性战略和主动攻击敌人的进攻性战略。俄罗斯制定该战略应基于混合战争的多领域性,即在信息、军事、金融、经济和外交等领域同时对敌人施加影响并将这些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原文刊登于俄罗斯权威军事杂志《军事思想》2018年第10期,经授权在《俄罗斯学刊》中文发表。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2年正式启动以来,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从一种旨在降低前苏联核武器失控所构成的即时威胁的应急措施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全球不扩散战略的重要工具.在对项目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及美国的动机进行考察后,本文认为,美国实施"合作降低威胁"项目主要出于其自身安全利益和为外交战略服务的,项目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美国这一努力在客观上为促进国际安全和一种新型国际不扩散机制的创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普京第二任期的俄罗斯外交战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了"主权民主"原则、外交战略中的能源因素得到了加强、地缘政治影响明显回归.在4年里,由于在价值观念、国内政治、地缘政治和能源等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明显滑坡.为树立俄罗斯大国形象,发挥俄罗斯大国作用,俄罗斯开始重建其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联系.中俄关系在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内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未来的发展同时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以推动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性地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纷争不断的南海主权争端,美国多年来形成了对主权争议不选边站队、反对妨碍航行自由、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三不"政策。但是近年来,随着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不断在南海寻衅滋事,南海紧张局势持续升温。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美国开始积极地介入和干预南海事务,在旧有的"三不"政策基础上,对其南海政策做出两项直接针对中国的调整,即反对以历史依据提出主权声索和反对以双边谈判的形式协商解决南海争端,从而形成了美国针对南海的"五不"政策框架。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美国日益偏离其对南海主权争议的"中立"立场,在偏袒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挑衅行为的同时,公然挑战中国多年来坚持的南海政策立场,导致南海主权争端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0.
谢来辉 《当代亚太》2012,(1):118-139
加拿大长期以来曾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积极领导全球环境治理的典范,一度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但是近年来却俨然蜕变为气候谈判中的"拖后腿者"。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国际和国内、政治与经济多个层面的分析发现,除了美国因素以外,加拿大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和政治体制是导致其战略变化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砂大规模开发和原油出口(特别是对美国的市场依赖),导致加拿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比较劣势;而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正好与加拿大松散的联邦制等制度因素相结合,导致了加拿大气候政策的转向。从这个层面上看,经济利益的变化和政治决策制度特征共同成为决定国家气候或环境战略的主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案例也反驳了发达民主国家因其制度因素必然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积极支持者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自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转型以来,法国逐步确立基于战略自主的“平衡大国”大战略目标。在地缘政治压力下,法国希望通过国家实力建设和国际地位伸张两种战略手段实现该目标。尽管“印太地区”位处法国地缘战略的“边缘地带”,却是集法国海外领土、全球经济引擎、中美战略博弈和地区秩序尚未定型的“元地区”为一身的关键场域。在基于战略自主的“平衡大国”大战略目标指引下,法国“印太战略”显露出国家实力建设和国际地位伸张双重逻辑:一是围绕“战略自主”提升国家实力,通过维持海外领土军事部署、赋能经济活力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弥补法国在大国战略竞争中谋求“战略自主”时面临的物质性实力短板,并为法国战时经济转型提供韧性保障。二是聚焦“全球性平衡大国”伸张国际地位,表现为在地区稳定中发挥平衡性力量,呼吁回归“真正的多边主义”,以此强化国际社会对法国全球性大国地位的集体认知和承认。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嵌入到其综合性、全球性大战略之中并服从和服务于其整体战略目标的。奥巴马时期美国并没有明确阐明的"印太战略",但随着印太地区国家间互动的增加及地区安全形势与安全环境的变化,各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与安全议题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印度洋和太平洋相关地区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整体,美国的战略视野也开始从"亚太"转向"印太","印太"概念已融入到其战略思维和具体的战略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欧洲对于经济主权的讨论从范围到内涵正在不断扩大,并且有了相对应的"战略自主"的欧洲产业链行动。无论是缘于理论反思,还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现实变化,抑或是欧洲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影响,特别是新冠疫情触发的思维方式转变,欧洲各国包括欧盟委员会已经在推动实质性的产业回迁计划,突出战略安全的权重来强化和提升欧洲的经济主权,这势必引发未来全球范围内价值链的结构性重构。关键的问题是,欧洲强化经济主权是基于战略安全考虑,还是巩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中的经济政治话语权,特别是在塑造经济主权过程中究竟是选择封闭还是开放的道路?这不仅会对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影响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化演化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约翰·文森特是20世纪英国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国际关系思想的立论基点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统一性",并明显体现在他有关主权与人权的相互关系及有关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的认识之中。他承认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违反其公民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他认为国际社会甚至某个特定国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他国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文森特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探讨的主题(即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在于他能够在赫德利·布尔倡导的"多元主义"国际社会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文森特的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当今国际社会其适用性虽具有一定限制,但却不失为一种有关当今及未来国际社会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越南金兰湾是南海地区的重要战略港口。自2002年收回金兰湾以来,越南在金兰湾进行了一定的经济开发,同时将其打造为越南海军的主要基地。2016年3月,金兰国际港建成开港,至10月已有包括中、美、法、俄、印、日、新在内的多国军舰到访。金兰湾已经成为越南推进军事现代化,开展等距离外交的重要支点,凸显了其在南海的"平衡"战略。面对越南的南海"平衡"战略,我国要采取"再平衡"措施,通过岛礁建设与海军力量削弱金兰湾的战略价值,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综合措施抑制越南的民族主义冲动,在坚决维护南海主权的同时避免问题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法国社会党在政治活动中对"第三条道路"的抵制彰显了其特立独行,这缘于其身处法国这样一个浓厚国家主义传统的独特国度。与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本位相对立,国家主义强调国家本位,在法国与自由民主观念结合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在法国,国家主义政治来源是其长期王权专制与天主教教权交织形成的传统;经济文化来源,宏观上是法国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微观上则与"马铃薯"式农民文化传统、原子化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关。国家主义对法国社会党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强调国家权力、国家的意志能动性在实现其理想和主张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自觉避免自由主义化,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并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7.
受自身政治大国的战略诉求、亚太经济与政治重要性日益高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日本的亚太经济合作战略在2017年重点表现在两大维度上,即引领不含美国的TPP谈判进程和对美经济合作。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成为制约并影响日本亚太经济合作战略展开的主要因素,但美国退出TPP也为日本引领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空间。此外,尽管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相当不满,但日本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问题上,依然保持克制和隐忍的态度,并积极推动与美经济政策协调、能源领域战略性合作等。未来,日本对美经济合作存在"贸易问题"和"路线问题"两大隐忧,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亚太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与延伸。  相似文献   

18.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美国“印太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5,(2):32-51,5,6
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将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亚太"轴辐"安全同盟体系扩大到印度洋区域,实行两洋联结,形成大月牙形同盟与伙伴国网络。此举试图以合作与制约双管齐下,将中印崛起规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框架内。从地缘经济角度而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两岸向印太地区转移是促使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亚太经济重心从美国向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东部转移也促使美国提升这些次区域的战略地位。印太地区战略格局正在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形成多个三角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不仅取决于两国国内因素,也受到印太地缘政治中其他行为者的影响。印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下一个中心地带。美"印太战略"使印太地区战略态势更为复杂,使中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2017—2018年,中国科考船在"宾汉隆起"的科考活动引起了菲律宾国内的高度关注。在此期间,菲律宾对他国在"宾汉隆起"进行科考的政策不断变化。最初,只需由科考国提出申请、菲律宾政府批准即可,后来对科考设置两个前提条件,申请程序进一步复杂化、严格化,到最后宣布他国在"宾汉隆起"仅享有无害通过权。此外,菲律宾还从法律层面厘清了本国只享有"宾汉隆起"的主权权利而非主权;从政治、经济、军事层面逐步加大了对"宾汉隆起"的投入,包括海底区域更名、区域经济开发、定期海空巡逻、区域环境保护等活动。杜特尔特政府推行上述政策的主要动因是,安抚国内担忧"宾汉隆起"问题"南海化"的焦虑情绪,以及转移国内对政府软化南海政策的注意力,因而也呈现出机会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