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2.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钱宁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山地,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近代以来,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改变了这一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属于本民族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和属...  相似文献   

3.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是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较为后进的民族之一。目前,全县共有1055户5968人拉祜族。新中国建立后,拉祜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党和政府及其他兄弟民族扶持帮助下,从事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转到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举措,对其他兄弟民族来说,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的拉枯族群众而言,却更加困难重重,为了生存,他们只好返回原始森林,重操旧业,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面对这一现状,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  相似文献   

5.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的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茶习俗是我国茶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茶与婚俗趣话。 在云南的拉祜族,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8.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9.
待抚的贫困乡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是中越边境线上一个特困乡。该乡辖4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0个社,3044户,17120人,其中拉祜族人口占30%。解放前,拉祜族称“苦聪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采集、狩猎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苦聪人濒临灭绝。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苦职人走出深山老林,开始定居定耕,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仅仅是政治上的翻身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要靠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为帮助拉祜族群众发展经济,摆脱…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11年1月27日至2月12日,为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节日志·春节》之“扩塔”(拉祜年)子课题,我们选择了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澜沧县富邦乡赛罕大寨作为调查点,在调查期间,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了神秘的赛罕村,亲历拉祜族“扩塔”节。  相似文献   

11.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把拉祜族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他们大多依山而居,青山秀水造就了拉祜人像山一样淳朴忠厚的品格,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树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2.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边陲,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拉祜族自治县。由于教育方面的几个特殊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历史的特殊性。解放初期,澜沧县各民族还分别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有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拉祜族,有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佤族,还有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的傣族等,是被历代统治者称为“蛮荒部落”的化外之地,少数民族深受歧视和排斥。据史料记载:至清光绪十三年,澜沧仍“无教育之踪迹可寻”。少数民族基本上处于刻木结绳记事阶段,根本没有民族教育事业可言。清光绪末年,虽然曾在…  相似文献   

13.
10月中下旬,在省民族工作队的努力下,金平县金水河镇组织了部份拉祜族和芒人等少数民族积极分子36人来昆参观学习。省民族工作队派出专人,精心组织,热情接待了来自边疆山区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金平县金水河镇地处中越边界线上,生活在那里的拉祜族(原称“苦聪人”)和未识别的自称“芒人”,在1957年以前,都住在原始森林里面,衣不蔽体,食不果腹。1958年,在省民委(原省民边委)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才搬出森林,开始修建房屋,开荒种地。这次参观学习活动,使他们得以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昆明看世界。在省民族工…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聚居区联动开发采用区域联动板块发展模式,深度联合开发,即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目的地宣传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开展联合开发。以拉祜族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统一开发拉祜族文化及文化辐射圈层;打破行政区划,以拉祜族聚居区为中心,构建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带;统一民族形象,创建民族品牌,以拉祜族生活区域深度游、体验游作为主要的旅游方式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底,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开完不久,在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155”扶贫攻坚工程启动实施将近一年之际,省民委格桑顿珠主任、马泽副主任特意率民委调研帮扶工作组,再返苦聪山寨,调查指导“155”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的进展情况。望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村舍和一层层新开的梯田,见到拉祜族群众种植“两杂”后第一次丰收的粮食,再掬一捧刚引进村的自来水,调研组的同志别有一份甘甜荡漾心头,禁不住被拉祜族同胞热火朝天苦干脱贫的景象深深感动。一金平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战区、贫困五位一体的多民族自治…  相似文献   

16.
“打歌”是云南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在白族、彝族、拉祜族等地区普遍流行。每逢节日喜庆、庄稼丰收或农闲夜晚,人们往往利用田间平地、农家场院,头顶皎洁月光,或燃起熊熊篝火,边唱边舞,跳起“打歌”。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人数多少不受限制。“打歌”有打歌调、打歌词、打歌舞。伴奏乐器主要是芦笙,有时也和之以三弦、笛子。打歌调种类繁多,因地方和民族不同而有所异。拉祜族打歌调就有七十二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民族人民即将共同生活于“地球村”之中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正如汹涌大潮一般,强有力地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因此,在世纪之交,如何...  相似文献   

18.
南美拉祜族乡是临沧县较高寒贫瘠并地处深山峡谷的民族聚居乡,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28个村委会,33个生产合作社,961户4349人,其中拉祜族人口3137人,占总人口的7214%。全乡总耕地面积11582亩,其中水田3002亩,旱地8580亩。南美拉祜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群众很少与外界接触。大部分拉祜族群众还过着游牧生活,群居、群住、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生产工具简陋,种植品种单一,广种薄收,大多数拉祜族群众靠国家救济为生。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南美的发展非常关…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新时代,一个民族要谋求新发展、适应新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民族的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都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灿烂的拉祜文化,是拉祜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拉祜族群众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  相似文献   

20.
<正>拉祜族是我国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却活力四射。如今,年轻一代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笔者在对云南澜沧老达保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老达保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今拉祜生活的微观聚焦。拉祜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引进,拉祜人民生活观念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拉祜族年轻一代的生活观与祖辈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