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需要一位彝族俐侎人母亲花上2年才能为女儿做好的整套新娘服;以村为单位,每年泼水节上都要上演的歌舞比拼;能唱上三天三夜不停歇的拉祜族"古根";以及经由傣族姑娘最轻柔的手才能做出来的"构树皮"古法造纸……在临沧,多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美其美,在创新传承中焕发着别样生机。传承民族文化润校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的打歌调和谐地衔接为一体,踩着节拍,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挂着天真可爱笑容的孩子们跟着老  相似文献   

2.
2008年,“巍山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巍山县被誉为“中国彝族打歌之乡”。得此殊荣,这其中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有“传习馆”这类民间组织的努力,而巍山众多民间艺人在不同舞台上对巍山打歌的传承和传播更可谓功不可没,字汝民就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3.
老达保是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唱响《快乐拉祜》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与歌舞为伴,与快乐相随。走进老达保,总是能听到他们歌唱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美妙歌声。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是全国闻名的拉祜族歌舞之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全村102户419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保留的拉祜族传统芦笙舞有64套、摆舞99套、古歌100余首。  相似文献   

4.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对歌舞艺术领悟性高,对歌舞艺术天生热爱。村寨中一年四季遇剽牛、祭木鼓、新米节、春节、便克节、婚丧嫁娶、起房盖房、猎获野兽、谈情说爱、上山下田生产劳动、小孩嬉戏玩耍等场合,都喜欢唱歌跳舞,喜欢打歌自娱。歌舞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活态地存在于佤山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佤山人度过生命中美好的时光。歌、舞、乐即兴创作表演,是佤族文化的传统性特征,也是佤族与生俱来的财富,更是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5.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位于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城子水库的三佛祖遗址便打破了往日的沉静,四面八方拥来的拉祜族群众,甚至来自缅甸、泰国的拉祜族同胞纷纷齐集于此举行赕佛仪式,把自己的虔诚通过拴线、歌舞祈祷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相似文献   

6.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7.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8.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把拉祜族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他们大多依山而居,青山秀水造就了拉祜人像山一样淳朴忠厚的品格,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树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0.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11.
沧海桑田,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也随共和国一起走过了50余年,他们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迈向现代化,以不同方式共同感受时代脉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抒写的。本期编发的这组稿件,反映了拉祜族、佤族、傣族、摩梭人的生活今昔,从中可以看到各兄弟民族追求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编者在拉祜族语言中,“拉祜”是“用特殊方法烤吃虎肉”的意思,拉祜族因之被称为“猎虎的民族”。这个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猎游耕生活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迅速跨入了现代社会。“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这是史籍…  相似文献   

12.
当人类进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时,云南边陲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拉祜族“苦聪人”也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飞跃和变革。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底,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开完不久,在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155”扶贫攻坚工程启动实施将近一年之际,省民委格桑顿珠主任、马泽副主任特意率民委调研帮扶工作组,再返苦聪山寨,调查指导“155”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的进展情况。望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村舍和一层层新开的梯田,见到拉祜族群众种植“两杂”后第一次丰收的粮食,再掬一捧刚引进村的自来水,调研组的同志别有一份甘甜荡漾心头,禁不住被拉祜族同胞热火朝天苦干脱贫的景象深深感动。一金平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战区、贫困五位一体的多民族自治…  相似文献   

14.
晋思 《创造》2004,(1):38-40
茶红明常以生长在沧源为自豪.的确,这块土地孕育了能歌善舞的佤族.沧源县从60年代成立文工队以来,一直活跃到今日.因为佤族的性情就是喜好歌舞,一天劳累之后,"打歌"是他们消除疲劳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沧源的县委政府也保留着这支队伍.如今,沧源一个县就有88支打歌队,79支在农村,常年累月活动,一呼百应,男女老少几千人参与,跳唱通霄达旦,自娱自乐地宣传农村文化生活.沧源歌舞团更是托起木鼓上舞台,首次把佤族的传统民间木鼓搬上舞台,于是,佤族的木鼓、长发从深山老林走向城市,走得越来越远,全国各大城市的景区景点都有.  相似文献   

15.
民族歌舞助脱贫 今年4月中旬,笔者来到了老达保村,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村子中央有木头搭建的具有长长回廊的舞台和观众席,分布在广场周边的拉祜族民居整洁而舒适,却不失民族特色.民间歌手李娜倮和他父亲弹着吉他,唱着《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欢迎着远方的客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这个村寨带入了文化脱贫的轨道上,把民族歌舞做成了脱贫产业,并且对澜沧县的文化旅游产生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钱宁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山地,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近代以来,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改变了这一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属于本民族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和属...  相似文献   

17.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11年1月27日至2月12日,为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节日志·春节》之“扩塔”(拉祜年)子课题,我们选择了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澜沧县富邦乡赛罕大寨作为调查点,在调查期间,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了神秘的赛罕村,亲历拉祜族“扩塔”节。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众多节日中,临沧县南美乡拉祜族就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那就是搭桥节,拉祜语称为“茅拜魂”。每年立夏节令后的第一个龙日或蛇日,这里的拉祜族村民都要参加为搭桥举行的隆重节日仪式。去年春夏之交,我走进了南美乡,当我沿着蜿蜒的南孟河行走时,我看到河面上架设着许多小桥,它们大多由一根或两根木头组成。河的两边是一丘丘的梯田,春天他们从桥上走过,去播种希望;秋天他们又从桥上走回,把丰收的喜悦背进家门。多少年来,这一座座小桥已成了拉祜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相传,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在与大自然的生…  相似文献   

19.
<正>什么是“滇绗草”?在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的语言里,“滇绗”意为平地、广场;“草”是跳舞、舞蹈。“滇绗草”直译就是在平地上唱歌跳舞。“滇绗草”是一种歌舞习俗,也是西双版纳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前,每个阿卡村寨的村头或寨尾都有专门为青年男女设立的聚会场地。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阿卡青年男女,吃过晚饭后,就会把自己梳洗干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相约着往“滇绗”里赶,去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歌舞才华和手工技艺。  相似文献   

20.
楚雄彝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景象万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瑰丽多姿,被誉为“云南民族歌舞的艺术宝地”。舞蹈有图腾崇拜的老虎笙、大锣笙、豹子笙,在民间节日喜庆中另有左脚舞、三弦舞、青棚笙;民歌有热烈奔放的左脚调、优美动听的阿乖佬、古朴浑厚的梅葛调和节奏明快的阿唢喳等彝腔小调。“一把松子撒下坡,山歌小调拿马驮,前头驮去几十驮,后面还有十几箩。哥弹弦子妹唱歌,琴弦声声醉心窝,唱得山鸡竖耳朵,唱得麂子躲树棵”。这首民歌形象地反映了彝州民族歌舞文化之丰富。这里是“元谋人”的故乡,这里不仅有1亿8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群,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