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沙可 《传承》2012,(1):78-79
作为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和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圆明园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寄托。多年来,关于圆明园的“存”“修”之争也一直持续,“废墟派”主张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创伤。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司马光、“火烧圆明园”及其他鲁羊为纪念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前不久在古城西安举行了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央电视台牵头,协同当地有关单位,由著名导演杨洁执导,再现我国史对风骨的20集电视剧《司马迁》的制作也已进入尾声。此间一位影视界友人向...  相似文献   

3.
陕西消息 高陵县耿镇苏家小学一女教师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让学生体验被火烧时的感受,竟用火柴在学生手背上烧烤,致使两名男生的手背被烧伤。   10月 23日上午,苏家小学六年级二班班主任张某在讲到邱少云在草丛中潜伏被敌人投下的汽油弹活活烧死时说:“接下来我们做个被火烧的试验。”并问谁有火柴。学生尚某说他有,张便对尚说:“你把手伸出来让我烧,不怕火烧的就是邱少云式的英雄。”张便将擦燃的火柴放在尚的右手背部烧,直到火柴全部燃尽。然后张又让一名陈姓学生上讲台体验“感觉”,直到陈疼痛难忍大叫时才住手…  相似文献   

4.
圆明新梦     
1948年,我在香港《文汇报》工作时,报社所在的“荷里活道”附近,有一条以“伊利近”命名的横街,是我经常要走过的地方。“伊利近”(Elgin今译额尔金)其人我是不会忘记的。每当我看到这块中英文对照的路牌,耳边就会想起我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时周谷城教授在讲中国历史的课堂上,提醒我们的那番话:“同学们,请记住英国的‘顿尔金伯爵’是一个强盗世家。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小额尔金(James Bruce)担任侵华英法联军的英国全权专使,他就是焚毁圆明园的罪魁祸首,必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49年春天,我奉调进入华北解放区,参加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平接管旧政府的工作。我们是从  相似文献   

5.
田雨 《北京观察》1999,(7):44-46
圆明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自雍正帝以后,园居渐成宫廷风尚,尤其是咸丰帝更是常年在此,几乎以此为宫。因为住在集中西园林之萃、景色宜人的圆明园,要比住在宏伟壮观、气象森严,每日必须“正襟危坐”的紫禁城自在、舒服得多。无奈圆明园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时正值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之际,清廷统治岌岌可危,当然顾不  相似文献   

6.
站在圆明园的土地上,它的盛衰就象一幕幕电影从脑海里掠过,土里依稀残存着一些英法联军焚烧后的痕迹,凝固在圆明园的土里,凝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里。"一个投资3000多万元的防渗工程,从被媒体曝光到紧急叫停,从专家争论到公众参加中国首次环保听证会,这座沉寂已久的“万园之园”,骤然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掀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7.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明园不仅是一处被焚的皇家园林,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在她成为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之后,“修复”、“利用”也随之而来。对这一集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于一身的文物,如何修复,如何利用是一重要课题。赵光华先生自七十年代初期便关注着圆明园遗址的命运,并为其免遭继续破坏奔走呼吁.他提出将圆明园放到重大政治历史背景中去认识的观点,提出先施行过渡形式、经过综合试点,达到完成“悲剧美”的修复思想,他的意见很值得有关部门认真考虑。不管怎样,“建设性破坏”应当立即制止,盲目的建设、投资也不可取,我们要珍惜这一份历史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8.
近日,一些言论屡见于报端,认为圆明园被焚毁是因为清政府无知自大,不肯与英法谈判,拘押虐待及处死谈判使节,激怒英法联军所导致。这种论点未能全面看待历史,亦不符合唯物史观,易误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必须厘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9.
最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和其他各方的强烈反对,强行拍卖两尊“圆明园兽首”,引出一系列戏剧性后果和天下舆论沸沸扬扬,不禁令我想起与“圆明园兽首”遭遇相似的希腊“额尔金大理石”(也有资料译为“埃尔金大理石”)。  相似文献   

10.
3000年前中国先民冶炼出的精美青铜器、公元5—8世纪雕刻的美仑美奂的佛造石像、以及被英法联军劫走又重回祖国的清代皇宫国宝,这一切构成了在台湾举办的《來自北京保利博物館  圆明园重現台湾  石佛青铜珍藏展》的主要内容。来自大陆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20件(组)珍贵文物,自2001年12月22日至2002年3月21日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展出,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反响,前往观看者众多。这是大陆国有企业收藏的文物首次赴台展出,也是近一时期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文物展览活动,大大地推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流浪艺人部落──圆明园“艺术家村”侧记佛光“圆明园有个艺术家村”。这作为一个新闻题材被各种传播媒介纷纷报道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于是圆明园开始有新的意义,诸如:中国的苏河区,中国的格林威治村,中国的拉丁村……等等。无论说它是偶然还是必然,反正,艺术家村是有了,各种报道、议论、评价有了。并且暂时还没有象前苏联斯大林时代那样用推土机将莫斯科郊外的艺术家村推掉的迹象。在圆明园附近租房进行创作和生活的艺术家在80年代初就有了。当时只是零零星星。他们租的房子大多在圆明园里面。因为比较安静,而且房租也低。不过他们在那里的居住都是暂时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而这些艺术家后来大多移居国外,留下来的也都搬出了圆明国。80年代末,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圆明园的围墙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居住在圆明园也不再安静,生活也不方便。从1991年开始,一些从事绘画、诗歌、摇滚乐甚至戏剧、影视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在圆明园西南角发现了福缘门村这块地盘,他们开始聚集,艺术家村就这样形成了。外界也叫开了,陆陆续续来过这里居住的“艺术家”已有上百位,而长期居住的目前也保持着10多位。对于圆明园艺术家村的关注,有很多种类。最敏感的首先是圈里的人。许多画画的在  相似文献   

12.
晓沙 《台声》2007,(12):73-81
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万春)三园,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陆续缔造经营的座皇家宫苑。盛时的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和丰富的收藏而闻名于世。她将古今、南北、中西建筑之美和谐地集于一身,被诗化为“人间天上诸景备,移天缩地入君怀”。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8,(3)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烧圆明园致巴特雷的信,经江泽民同志访法时带回原文汉文译件后,已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流传开了。最近,《扬子晚报》又将江泽民访法,怎么带回这封信,怎么在报刊宣传这封信说了个明白。但不知读者注意到了没有。那篇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100多年后,1994年9月,江  相似文献   

14.
《北京观察》1999,(6):1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历史的结论。“近百年来,中国最为多难。鸦片战争以后即继之以英法联军圆明园之役。嗣后又有甲申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日俄东三省之战。民国以后,各国与中国之关系,虽渐趋友善,而中日间之纠纷,则有加无已,卒至引起神圣之抗战……”著名史学家阿英先生早年编著的《近代外祸史》,反映了近代中国屡遭列强欺侮、践踏的史实。列强侵华各有借口,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旧中国政治腐败,国弱民穷。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圆明园事件”愈演愈烈。(见本刊2005年5月上期《“圆明园事件”波澜》)。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余波未平,又传出圆明园出租湖心岛“、万春园别墅”一系列事件,有关圆明园的园林、生态、文物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今天,谁来呵护我们的圆明园以及撒布在广袤大地上更多的“圆明园”,这个历史课题,谁也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6.
圆明园记忆     
记得1964年的秋天,我们到圆明园树村大队去参加收稻子,那时候我正在北大中文系念二年级。从此大西门出去向北再向东,拐进一条南北向的土路,就进了圆明园遗址,当时叫“废墟”。一路上有残垣、断桥和雕刻精美的汉白玉不时出现,同学们议论着哪一件像是宫殿的柱石,哪一件又可能是喷水池的花边。树村的农民在山坡上种了果树,在平地上栽了稻子,几洼若大的湖,水面也是干干净净的,有人说,当初那湖的名字叫“福海”。 80年代,圆明园被辟为公园,有山有水的原长春园和圆明园的东半边被围墙和铁丝网圈了起来,有民工在那里清理福海、造桥修路,  相似文献   

17.
祖国,是每个平凡而又崇高的中国人心中的太阳;她使多少人的心燃烧,又使多少人为之献身。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凌。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用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城,将圆明园中的稀世珍宝抢劫一空,然后将圆明园焚毁,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为了扑灭我国义和团反帝运动,拼凑了侵华联军,打进北京城,他们像一群野兽,杀人放火,奸淫抢掠,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  相似文献   

18.
晓沙 《台声》2008,(1):72-79
作为盛世君主,乾隆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在完成了雍正时即已初具规模的“四十景”的同时,更于东邻别创长春园,于东南并入绮春园,后又扩建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创建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连同康熙时经营的畅春园,合称为“三山五园”。至18世纪中叶,京城西北郊形成了以圆明三园为核心的蔚为大观的风景园林之海,圆明园的声名远播四方,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150年之久。住这漫长的岁月中,圆明园的规模和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圆明园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朝,圆明园三园的风貌,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翟峰 《人大研究》2012,(8):20-22
人大代表应怎样依法履职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各级人大代表在依法履职工作中必须要弄清楚、搞明白的一个大问题。因此,笔者特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从“感受”、“探索”、“归结”这三个方面就该专题作些必要思考。一、感受:即我对“人大代表应怎样在依法履职中加强与群众密切联系”的这个专题的理解和认知。对此,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  相似文献   

20.
<正> 50年代末,一部题名《阿拉木图到兰州》的大型彩色片震撼了我。影片记录的新疆“魔鬼城”的夜景是:山影嶙峋,风沙肆虐,尖厉的漠风在蜿蜒深邃的幽谷中川流,发出一阵阵震颤大地的呼啸,就象魔吼鬼叫一样,叫人毛骨悚然。看罢影片,我心驰神往,一种决心感受魔鬼城的奇想,在心中蓦地而生。后来终于有了亲历这样的机会,我来到克拉玛依油田采访。克拉玛依位在准噶尔盆地西缘,北行120公里,便是魔鬼城所在地——乌尔禾。听油田大名鼎鼎的地质师赵白讲,魔鬼城是油田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