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执政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努力实现执政方式的和谐创新、"生态"化变革,坚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贯彻于执政方式变革和创新的始终,努力实现党政职能分开、促进党政协同合作、打造和谐党政关系,注重执政方式从政策化、经验化向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合理转变,这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为实现党内和谐,在宏观层面上,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出发,推动党内和谐的思想创新;在内部层面上,要从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入手,推动党内和谐的制度创新;在实践层面上,要以积极的态度服务社会,推动党内和谐的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飞跃的重要体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党执政的目标指向;公平正义是党执政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是党执政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今日中国,和谐社会已然成为现时代最突出的特色,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憧憬和基本价值,也是全体人民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新时期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执政治国理念和社会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本文从我国和谐与法治的现状入手,阐述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最后论述和谐视域下法治精神培育,以从本质上体现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致力于现代化伟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理想社会为主线,但因其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所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所已掌握和所能调动的客观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异并在不断发展.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从"革命意识"和"统治意识"到"执政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目标战略、工作方略层面以统筹兼顾为一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目标构想到内容设定再到体系形成,从"平均主义"式的同步富裕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制度框架、实际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理念和制度,从"三三制"、"人民民主专政"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再到对新阶层的科学判断,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形态的架构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目标,即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十七大更明确的要求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自被提出后,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被老百姓所广泛认同。因为它不仅仅是执政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更是全体民众所追求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继“立党为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后提出的又一新的治国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由中共中央主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显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是民主、公平和正义的法治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则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与保障。从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得到社会各阶层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  相似文献   

9.
朱孟才 《行政与法》2007,50(10):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诉求。治理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和"管理"理念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进行社会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0.
赵大程 《中国律师》2005,(10):15-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既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推进法制建设来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律师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律师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学习讨论,我们对如何认识和发挥律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以…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在这里。和谐社会指的是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人民警察,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和谐交通,服务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2005,(2):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和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关键词。"和谐"这一颇具东方智慧的词语进入了我们执政党的重要文件,升华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为贵"、"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和谐"这一中国式的传统人文精神正在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和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治局面安定和谐等"和谐社会"的理想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汪顺华 《法制与社会》2012,(13):130-13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全新执政理念。因此,本文在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利益整合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四个方面论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践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潘鹰芳 《中国司法》2007,(11):60-61
立足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努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者、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重大实践。近年来,黄浦区司法局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本区的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实践,积极履行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司法行政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目标,是新时期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将长期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检察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种种法律监督手段修复和谐的社会关系,使其恢复和谐,发挥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社会纠纷的泄洪闸和社会和谐的助推器的作用。结合工作实践,本文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充分行使刑事检察职能,确保规范公正执法,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院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其自身的和谐校园构建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法治的视角来探讨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在分析了和谐校园的价值内涵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法治精神、理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统领、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柯葛壮  张震 《人民检察》2005,(21):15-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今后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我们都应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出发点。一、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平衡的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伏晓 《行政与法》2005,(3):9-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和谐社会至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和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注重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建良 《法制与社会》2011,(32):196-19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首要要素。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标志和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作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执法理念,依法履行惩治和预防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廉洁高效的法治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霞 《法制与社会》2010,(28):196-196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司法机关要不断创新工作,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司法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本文就如何通过和谐法律来构建和谐社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