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永杰 《桂海论丛》2011,27(2):22-26
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这需要理论予以自觉的研究与论证,唯其如此,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因为公民社会伴生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公民社会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公民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而培育公民社会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培育公民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这是建立公民社会的支撑点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 ,这是公民社会得以发育的外部条件 ;还必须健全和完善法制 ,实行依法治国 ,这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内在地契合了党实行民主执政的需要。一方面,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的确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民主要求;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党的民主执政方式,也需要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作为基础提供支撑。以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全面认识公民社会与民主执政的关系,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党成为民主执政的执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公民社会逐渐显形并走向成熟.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愈益凸显.公民教育作为公民社会建构与成长的重要基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內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切呼唤,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朱文涛 《传承》2009,(20):132-133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时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4,(2):14-14
伍俊斌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9期撰文认为,公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自主领域。现代国家呈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的趋势。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有其优长和局限性,两者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公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民社会与刚性社会结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靖  王成祥 《思想战线》2011,(Z1):320-322
"滇池卫士"张正祥事件曝光之后,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人们掀起一场公民环境权的论战,"打假斗士"王海事件引发人们对消费权的讨论。公民环境权、消费权意识的觉醒都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而社会上讨论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公民社会的专家的理论梳理来对公民权和公民社会理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结合中国"刚性社会结构"提出公民社会可作为我国刚性社会结构减压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向维维 《传承》2010,(21):56-57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当前在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们必须理性解析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无疑会为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促进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教育内容,充分运用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方法和新载体。  相似文献   

12.
梁涛  冯晓艳 《桂海论丛》2006,22(5):88-90
依据对市民社会的全新理解,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解释了革命在俄国成功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到失败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代表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有创新性的潮流。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并大力培养属于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系统整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形塑生成于培育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过程中系统整合的实践需要;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在动态平衡中以实现系统整合的实践过程;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践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整合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飞南 《桂海论丛》2006,22(6):56-59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当代诠释;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它既是中国市民社会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市民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事实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视野来考察,市民社会都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实践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价值取向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的指导,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18.
叶裕惠 《桂海论丛》2005,21(3):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性上去深化认识,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民、权利、道德及范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曾与古希腊城邦文明联系在一起,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本质规定在于公民个体的社会主体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在内的公民权利是民主存在的前提,也是公民道德人格养成的必要构件。中国公民权利时代的到来是与公民社会相关联的,正在成长的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以及道德范式转换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是现代化的社会转型的四位一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刘焕申 《桂海论丛》2010,26(5):12-15
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